從競技體育到健康中國 --百姓眼中的中國體育新期待

2015-11-28

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全民健身熱潮席捲全國。對普通的中國人來說,體育已不再只是電視上運動員的爭金奪銀、為國爭光,而是社會發展、生活品質提升的必然選擇;是創業創新、促進消費的產業藍海;是共享改革紅利的重要渠道。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從體育事業的旁觀者變身參與者,在強健身體的同時用蓬勃的精神風貌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構築著健康中國的美麗風景線。

21歲的王婷婷是北京語言大學的大四學生。每週,她都會選兩天天氣好的時候去操場跑步,目標是5圈,2000米。而在學校裏,像她這樣堅持“刷圈”的同學並不在少數,即使是在晚上10點,操場上也不乏笑鬧聲。

像王婷婷這樣每次跑上幾千米的在如今國內的跑步圈只能算是入門級水準,2014年全國僅參加馬拉松及相關跑步賽事的人數就達到90萬人次,而這個數字在各類跑步賽事遍地開花的2015年恐怕還得翻上幾番。

雖然還沒有人對經濟發展程度和奔跑人群之間做出明確的定量分析,但應該沒人否認日漸富裕的生活、中等收入階層的增加與健康意識的提升和鍛鍊熱情的上升有很強的關聯性。

明星名人的帶動效應以及白領階層的參與,更是給跑步貼上了時尚的標簽,吸引著大量的年輕人加入。特別是通過網際網路的推廣,讓跑步從過去的個人運動演變成如今社交圈裏的群體運動,也讓跑步成為一種社會文化。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選擇“隨波逐流”,福建等高線戶外運動俱樂部總經理陳高輝就是一個堅持在小眾項目中特立獨行的人,不僅一“玩”就是十年,並且在創業道路上大膽嘗試。

“攀岩、溯溪、登山、越野等至今仍是小眾,何況十年前?!”回憶十年從業經歷時,陳高輝格外感慨。

陳高輝2001年從福建省登山協會退出後,2003年就註冊了公司,經營戶外運動用品,2005年註冊了社團,設想與公司業務相輔相成,雖然人氣越來越旺,但至今仍不能獨立盈利。

“俱樂部基本是靠我的戶外用品店和其他項目養著,”陳高輝說。“誰讓我喜歡呢,喜歡就要堅持,從十年前市場剛剛起步時我就開始做,現在更不能放棄。”

隨著國務院去年發佈《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後,全國各地陸續發佈各自的實施意見。其中福建發佈的“閩十條”中把到2025年體育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寫進目標,這相當於全國五分之一的體量。這讓像陳高輝一樣堅守民間體育產業多年的人們看到了希望。

陳高輝和另外幾個合夥人一起斥資1000萬元在福州市郊旅遊景區內打造拓展訓練基地,目前有三四十人的團隊開發了企業內訓,軍事文化旅遊、水上闖關樂園、特戰達人、定向奪寶、親子戶外探險、真人CS、趣味運動會等一系列項目。

“我們看到了市場,要搶佔市場,也不會盲目樂觀。群眾體育產業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培養和發掘的過程,”陳高輝說。“這些項目和我們傳統的攀岩培訓、戶外騎行等活動有很多整合的可能。政府部門也比以前更加了解這項運動,申請經費扶持的渠道也比以前多,體育、財政、旅遊等部門,我們都可以去申請。”因為健身氣功,張彩琴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身份:內蒙古師範大學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生導師、中國健身氣功協會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科學健身指導志願者、國家級武術和健身氣功裁判員、國家級健身氣功社會體育指導員、全國首批健身氣功七段……

“最初只是內蒙古師範大學的教職工健身氣功學習班,但是慢慢地,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對這項運動感興趣的普通市民反而來得更多了。”張彩琴說,學校也就免費開放了這塊場地,讓健身氣功的愛好者們來這裡學習。

推廣健身氣功十餘年,張彩琴發現,對這項運動感興趣的人群在悄然發生變化,“一開始參與的人群是老年人多,女性多。現在感興趣和參與練習的中年人、年輕人正在增加,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喜歡這項運動,”她說。作為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張彩琴接觸的人群主要是地方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她對這些人也有自己的理解,“我希望他們最好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能教學,畢竟學會了得能倒得出來才能影響更多的人,二是對健身氣功感興趣,有一點興趣還不行,得‘癡迷’才行”。

據統計,目前像張彩琴這樣的登記註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全國已達180萬人。作為全民健身的重要抓手,他們紮根於基層,奉獻於普通大眾,在城市社區,在鄉村街鎮,指導人們科學健身,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體育指導員“奉獻、服務、健康、快樂”的宗旨,為共建小康社會,為提升國人的幸福指數貢獻自己的力量。

操場上快樂奔跑的王婷婷、商場上執著奮鬥的陳高輝、基層中堅守職責的張彩琴,他們只是無數民間體育大軍中的普通一員。每一天,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都在揮灑著汗水,用實際行動為健康中國譜寫著屬於自己的健身故事。 (北京新華社記者吳俊寬劉晹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