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指中國成為 次等藥物傾銷地

2016-04-07

《華爾街日報》表示,一直未能進入美國等地市場的藥物正在中國傾銷。當前狀況是全球最好的新藥物審批往往拖延很久,中國藥物則能獲監管機構較快審批。對中國消費者來說,這趨勢意味新藥的等待時間縮短、成本降低,即使這些藥物在同類產品中並非最好。但這種趨勢也令外界關注中國是否成為次等藥物的傾銷地。

百時美施貴寶(BMY)的一線肝癌藥物brivanib,由於表現無法超越同類藥品而於二零一三年停止全球試驗。BMY轉而將此藥授權給中國初創企業再鼎醫藥。再鼎認為此藥在中國很具潛力,因為同類藥物sorafenib每月的治療成本高達7500美元,且不在醫保範圍內。像再鼎醫藥這樣從西方藥廠購買未完成開發藥物的中國企業還有幾家。通過與中國企業合作,全球藥廠有了新商機。

哈佛法學院教授科恩(I. Glenn Cohen)說,各國監管標準不同,一家公司的某種藥物在一個國家獲通過,而另一國家未獲通過的情況不少。原因之一是一種藥品要在中國獲得監管批准,並不需要證明其比現有藥物優勝,而這點在美國卻是巨大障礙,有90%新藥都在床試驗過程中被放棄。

業界表示,一些藥廠早在中國銷售一些未在其他國家測試過或出售的藥物,原因是在中國可這樣做。治療中風藥物cinepazide在一九八零年代末及九十年代退出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市場,原因是有報告顯示此藥可引致血液疾病。但在二零一零年,該藥卻是中國最暢銷藥物。在香港上市的四環醫藥(0460)稱,其cinepazide仿製藥純度高於曾在歐洲出售的cinepazide原研藥,安全和效能獲中國監管部門認可。

中國一直試圖整頓藥物審批過程。二零零七年,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鄭筱萸被判死刑,原因是收取藥企賄賂換取藥物審批。他擔任局長期間,逾15萬種藥物獲審批。不過藥物審批問題依然存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稱,自去年宣布將嚴懲提交偽造臨床數據的藥企後,藥企撤回近五分之四的藥物審批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