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基會組專家編纂民間藝術志書 《歌謠卷》初稿評審獲北京專家好評

2017-01-11

【特訊】澳門作為移民城市,長期以來融匯了各地民眾的生活習俗和語言,因而民間藝術也非常豐富,如戲曲、曲藝、舞蹈、民歌、器樂曲、民謠、諺語、故事等,形成澳門的本土文化色彩。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昔日的民間文化漸漸流失。因此,澳門基金會與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攜手組織編纂“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冀及時進行搶救。由胡國年及徐贊源團隊負責的《中國歌謠集成.澳門卷》已搜集和整理了近一千八百首歌謠,並已提交了初稿。為有效推進工作,澳基會組織該團隊負責人赴京,與文化部專家召開會議,對該卷進行評審,有關成果獲充份肯定,同時就下一階段的進一步完善作出了認真和全面的交流。

澳門民間歌謠豐富

《中國歌謠集成.澳門卷》初審會議於1月5日及6日兩天在北京翠明莊賓館二樓會議室進行。出席會議的有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副主任王靜、綜合處處長邱邑洪、澳門基金會代表楊開荊及陳思恩、該卷主編胡國年及徐贊源,評審小組包括《中國歌謠集成》常務副主編張文、副主編金茂年、總編輯部編輯朱芹勤及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段寶林。

胡國年首先報告其團隊數年來的編纂歷程,他強調一直致力推動年輕人參與工作,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資料搜集,深入街道、社團、老人院、居民家中作採訪,搜羅了近一千八百多首民謠,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包括勞動行業類、時政類、儀式類、情感類、生活類、風物類、童謠類、遊戲類等等。

評審小組充份肯定該卷取得的成果,認為在現代的步伐下,民謠已經漸漸被大家遺忘,採風工作甚為困難,而澳門卷豐富的素材反映出澳門的本土文化,體現了澳門的多元社會的氣息,以及富有色彩的民間生活,當中也涵蓋了土生及葡文歌謠。最後評委一致通過初審,並冀望編纂小組在目前的基礎上進行精選及完善分類,使其更為完善。

提升文化自信

李松總結時指出,“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在澳門基金會的大力推動下,以及有關專家的積極參與下,進展比較順利,《中國歌謠集成.澳門卷》團隊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相當的成效,令人滿意。他肯定,這項工程對提升澳門人的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覺具有重要意義。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表示,歌謠作為生活的藝術,經過數百年的積澱和流傳,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本地色彩,而這些流落在民間的歌謠需要及時進行搶救,以保存澳門的文化。他同時強調,“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目前各卷進展良好,澳門基金會將繼續支持和協調各團隊的編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