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430號
2018年04月30日
星期一
利馬竇學校大樓工程惹疑竇 文化局覆是按原式樣維修保養
2018-04-30
【本報訊】屬於天主教澳門教區的兩座建築物 ── 利瑪竇學校大樓、主教座堂受法律保護,均被質疑其工程違反法律。文化局回覆,利瑪竇學校大樓的工程正是要維修保養浮雕校徽、剝落的批盪及破損的裝飾。主教座堂的工程未有對教堂的價值造成損害。
有憂校徽及校名浮雕被剷走
位於西灣街的利瑪竇學校大樓早獲列入文物清單,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受到法律保護。有讀者反映,該大樓在今年初開展工程後,外牆的浮雕損毀,看來難以恢復,質疑這情況有否違反法律。更擔心的是,位於該校正面的大型校徽及學校名字 (浮雕) 將被剷走。
本報向文化局查詢,除了關注浮雕損毀外,也提出:「業權人有否向文化局提交工程方案?有否列明清拆清單?若有,是否得到文化局批准?由於利瑪竇學校大樓內部也具建築特色 (如:木樓梯等),文化局有否向業權人標明不許拆卸的部份?或是任由業權人拆卸?」
文化局僅回覆:「位於西灣街的利瑪竇學校大樓屬於被評定的不動產『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現時正進行的是按原式樣對建築物室內牆身及外立面之維修保養工程 (包括大樓正門的浮雕校徽、剝落的批盪及破損的裝飾),而文化局亦已於去年就有關工程計劃的諮詢發表意見。」
讀者指「浮雕」在工程後損毀
對此回覆,讀者重申,浮雕是在工程後損毀。記者昨午在現場所見,建築物右側外牆的浮雕損毀較多,那邊已開始外牆工程,不少牆身已被剷走,磚頭外露。然而,左側的外牆工程未開展,浮雕損毀較少。還有,校徽旁邊的四字 ── 友、愛、勤、勞,勤及勞都有毀損。
二零一六年七月,澳門教區發出通告,將會籌備在「西灣街二十一號」(利瑪竇學校大樓) 開設「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分校,及與文化局合作開放部分地下園地作休憩之用。文化局有否資助今次工程?該局回覆:「該維修保養工程屬私人項目,文化局沒接獲要求提供財政支援。」
翻查文化局的網站 (http://www.culturalheritage.mo/cn/detail/hrtID119):利瑪竇學校大樓建於一八六八年,最初是怡和洋行的商房,後作為住宅,一九五五年起作為學校使用。大樓屬葡萄牙莊園式建築,具折衷主義風格,其門窗頂部的圓形浮雕及花環,是當時流行的巴洛克式仿古裝飾,這是大樓的建築特色。
主教座堂內新裝鐵閘違和未違法
另外,有讀者向本報反映,在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內的主教座堂,內部有四個大拱門,其中一個新裝鐵閘,致令景觀改變,質疑這是否違反法律,是否得到文化局許可。上月,文化局回覆本報:此前並未接獲主教座堂裝設鐵閘、鐵欄的申請,至近日得悉有關狀況。
文化局已與教區溝通叫所有小型安裝工作需通報
一個月後,文化局再回覆:主教座堂只在一處拱門安裝了鐵欄,是因應宗教活動的實際需要而進行。鐵欄安裝於教堂室內耳堂入口處,作為供展示用的宗教貴重物品的保存之用,是一般西式教堂的傳統物品展示方式和做法。文化局已進行初步分析,有關安裝未有對教堂的價值造成損害,並已與教區協調溝通,所有小型安裝工作也需通報文化局,以確保文物建築得到適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