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造船手藝傳承
2018-04-30
二零一七年年三月八日,政府動手清拆荔枝碗兩間船廠。同是二零一七年,澳門藝術節的主題是「異托邦」。而哲學家傅柯曾表示,「船」是最出類拔萃的異托邦。
今年,澳門藝術節的主題變成了「根源」。本地劇團「夢劇社」就選擇以二零一七年的演出《飄流船廠》為基礎,創作出《匠木浮城》,表達自己對保存澳門本土文化的想法。
傅柯說,沒有船的文明, 夢想會枯竭。 「夢劇社」今次的演出沒有船,但當中的夢想, 沒有枯竭,而是深植在我們的根。
劇場不離地 人文不離社會
今次並非夢劇社首個有關造船業的演出。二零一七年,夢劇社已開始《飄流船廠》,然後有「再續船夢」社區藝術計劃,當中包括今年三月在路環進行的「路遊戲——荔枝碗村及路環西側深度遊」。《匠木浮城》是第三個相關作品。導演莫家豪坦言,一來是希望有更多人關注荔枝碗,二來是因為真切地感受到船匠的故事與我們關係之深。「近年我都在想自己喜歡做怎樣的題材,後來發覺始終最後會見到的是人文。近年我們也做很多個人敍事的作品,但我很感興趣的是整個社會環境怎樣影響人。」「整套戲我給自己的挑戰或研究的題目是,我看了這麼多資料後,如何重塑對這事的一種歷史論述的方式。」
故事以靠自己雙手養活一家的船匠為主角,由六十年代的「一二.三事件」開始說起。「我們曾聽到一些故事說,在那社會氛圍下,沒甚麼人有心情裝修,但船一定要有,於是一些本來從事建築的工人入行。」莫家豪認為,「一二.三事件」是現代澳門的某種開端。當時的政治狀態、法律制度、社會保障等,都令本地華人社團,如街坊會、工會等變得重要。「訪問時就會發覺船匠加入工會很重要,因為老闆壓榨你時,那時沒平機會甚麼的去投訴,就是工會組織幫你出頭。」
「這些社會組織去到今日的澳門,就是一些很影響澳門的組織。」他補充道。
藝術手法 呈現真實
為準備作品,夢劇社曾進行廿多次田野調查,訪問對像有船匠、船匠的家人、甚至孫女、魚欄老闆、路環居民、工會成員等等。最後團隊選擇透過一個船匠家庭,訴說這個有愛有恨有奮鬥的故事。莫家豪表示,努力嘗試將這些社會問題、歷史背景、時代氛圍等從一種有溫度的角度去表達,想從人物之間的故事去呈現出這種溫度。劇情隨時間推進,當中穿插着多個歷史事件,人物亦隨之成長。
選擇在清平戲院公演有原因
《飄流船廠》、《路遊戲》等都在戶外演出,但《匠木浮城》選擇在清平戲院公演。莫家豪指,戲院內的聲音感跟船廠很像,所以一直爭取在清平戲院演出。「第二是,它也是一個空置多時的空間,重新在找自己的用途。究竟它是否還有價值?是否有用?可否轉型?我覺得它背後的脈絡頗切合這故事。」但雖說故事與造船業有關,莫家豪亦不打算在台上放一艘真正的木漁船,而是選擇一個類似裝置設計的船,作為一個意象。「此時此刻我去接觸談生和談師傅時,或我們這代人去看荔枝碗船廠時,我們本身就看不見那艘曾經在這的船。」「這是現在這刻的現實。」
手的技藝 用心去傳承
如果造船業的興盛與社會有關,大約造船業的式微也跟時代脫不了關係。既然已再沒船可造,在今日,造船手藝的意義是甚麼?這也是導演的另一個想提出的討論——傳承。
「說到傳承,就是一代人、一代人、一代人之間的故事。」但莫家豪坦言,對於「傳承甚麼」沒有既定的想法,甚至可能戲做完了也不知道。
沒有肯定的答案,一切交由觀眾結論。莫家豪表示,沒有完全客觀的論述,作品當中必然有某種價值觀、某種論述、某種觀點,創作時選材的決定,已表現出他們的立場,但不會透過作品將想法強加於觀眾。他笑言,有想過要如何寫「口號」總結作品的所思所想,但發現自己有「選擇困難症」。「我就是要用一小時四十五分鐘去描述我的想法,怎可能用一句話去總結?」有想過用「手的技藝用心去傳承」,「但好像都不完全,未把所有事說完。」
造模型船也過癮
他憶述,當初是因着緣份接觸到一班船匠,幾個與造船業相關作品亦由此開始,至今仍深深記得,起初與船匠聊着裝船的步驟時,對方流露的那份神情。「他那份堅持,一直很想找方法去繼續自己手的技藝。」「你完全聽不明白他在說甚麼,但你看到他眼睛在發光。他對於自己手藝的那份熱愛,深切的熱愛,熱愛到整個造船業沒落後,他還會造模型船,且還是堅持用傳統方法。」
「是否傳承手藝?手藝能否傳承?有些事,沒有一隻大船在面前建造,你不會明白。有時問他:為何條木要這樣彎,是否有數得計?『冇的,就是一個手的感覺』,『做了幾十年,就知要怎彎』。這些是否可以傳承?訪問了、錄低了、數據化,這些數據是否有意義?」
「傳承的是甚麼?一種精神?匠人精神?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堅持,對細節超級的要求?可能這些是值得傳承的,還有哪些?」
傅柯沒告訴我們答案。大約沒人能告訴我們答案。它就深深埋在我們的根,靜待我們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