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六百萬外勞工 納入廣東就業管理

2012-04-07

 

「外來工」,這一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而產生的稱謂,正在廣東這個中國第一勞務輸入大省悄然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座談會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行 ,廣東省常務副省長肖志恒在會議上稱,目前廣東的二三產業就業人員超過四千萬人,納入就業管理的異地務工人員有二千六百多萬人。三月十八日,由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出的《廣東省二零一二年選拔鄉鎮公務員公告》稱,面向異地務工人員、本地工人農民、基層社會工作者等八類人員選拔鄉鎮基層公務員三千七百六十七名。 坊間和社會各界顯然注意到「外來工」變為「異地務工人員」這一稱謂變化背後所蘊含的深意。在二十一日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廣東省人社廳等聯合舉辦的關愛新生代產業工人高端論壇上,各界人士對此稱謂改變也趨於認同。 廣東省人社廳副廳長葛國興在論壇上披露了官方對此稱謂改變的思考。他說,最近一段時間領導的講話和政策文件上都使用了新的名詞:異地務工人員,這是經過廣東省委省政府認真研究的。因為過去的稱謂(外來工)有「外」字,學界也有一些議論,認為「外」字體現了內外,似乎帶有一種歧視,經過認真推敲研究後,現在比較傾向於用「異地務工人員」來涵蓋這一群體,這一調整就是希望使農民工群體和外來工群體跟廣東人沒有差異。 他還介紹說,今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將在廣東務工的高級技工及以上人員納入入戶的範疇,現在省府和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對這一群體進行政策上的設計,包括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都在制定相關配套政策,目的是為異地務工人員真正融入廣東、融入社會。 對於這一轉變,中歐社會論壇總監、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于碩認為,命名給人以尊嚴、地位和引導,廣東省政府下這樣的功夫推敲工人的稱謂,這也是一種開放。 南方都市報總編輯、南方民間智庫副理事長黃常開也表示,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其實某種層面上是外來務工人員「孔雀東南飛」的歷史,現在廣東提供的平臺在變化,變得更完善、更公平、更有親和力,使他們由「飄泊」變成「棲居」,由「打工」變成「生活」,「撈仔」變成「新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