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核廠存疑慮,市民惶恐有理

2013-07-13

近日江門鶴山市的核燃料加工廠事件鬧得粵澳兩地沸沸揚揚,儘管傳媒的正面報導鋪天蓋地、專家學者極力『安撫』,粵澳市民卻依然惶恐擔憂,這其實不無道理。  

一、全面發展核能的第一步 於鶴山市興建的核燃料加工廠,將於日後供應核燃料給廣東的核電站,更有消息稱擬將其打造成亞洲核燃料加工中心;換言之,即使核加工廠本身的安全性較核電站高,不涉及核裂變反應的連鎖性危機,但其建造是興建更多高危核電站的依據和助力。在投資角度考量,一個已耗資370億元的核加工廠,必須盡可能大限度地發展核能工業,在生產角度考量,一個可滿足核電發展2020年規劃50%燃料需求的核燃料廠,必須將生產的燃料最大限度撥給下游生產線;綜合來說,倘若一個投資量和生產值均如此龐大的核加工廠誕生了,後續的必然結果,無疑是興建更多更多的核電站。所以說,核燃料加工廠的建立只是中國籌劃全面發展核能的第一步,在歷經福島核事故後,市民的恐慌自然不難理解。  

二、選址不應於人口稠密區 對原材料加工中心來說,江門市位於珠三角經濟區,不但運輸成本便宜,人力資源更是豐裕,是一個理想的立廠地。不過,核燃料加工廠不僅僅是一個『相當於把煤製成了蜂窩煤』的普通工廠,一座製煤廠洩漏有害物質的影響遠遠比不上一座核工廠洩漏放射性的影響,廣東省人口超過一億人,同時廣東省亦是我國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核工廠一旦發生事故,所洩漏的高輻射氣體和核廢水可以瞬間摧毀鄰近城市,當水、空氣、土壤同時被輻射污染時,受影響的群眾將是多不勝數的,造成長期而深遠的悲劇性災難。  

三、核燃料樞紐將造成公眾心理壓力 根據國家核安全局之核安全導則(HAD501/05) 中所提及的核材料運輸實物保護:『必須對運輸中的核材料實施縱深防禦的保護措施。對核材料運輸活動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能夠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確保不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就今次事件而言,雖然鶴山市核燃料加工廠在初步加工中不涉及高輻射的核裂變反應,於廠內發生泄漏的機會不高,但對於作為日後廣東省核燃料樞紐的核加工廠而言,不斷進出核原料及燃料,而核材料的運輸又涉及高度的保護措施時,難免會對公眾帶來一些心理上的威脅。打個比喻,煉油廠的石油洩漏縱然使人擔憂,但輸送石油的過程同樣會發生洩漏事故,造成的生態及社會影響巨大。所以說,除了要關注核加工廠的選址,還要看其樞紐功能所衍生問題的嚴重後果。倘發生事故,廠方能否按照國家核安全局的導則,確保不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呢?  

四、應加強核災風險知識的推廣 在項目公示期間,鶴山市政府擴大項目宣傳,先後邀請傳媒報社及專家學者,推廣核燃料廠的籌建狀況、進程、安全度、選址原因,舉辦多場核能源和核安全科普知识讲座,以普及領導和人民的核知識。鄰近居民是建核加工廠的最大威脅者和核事故的最大受害者,理應先行了解核能發電的基本原理、現今核技術進程、核燃料來源、核廢料處理、防止核事故措施等等,正面資訊的輸給往往不缺少,但相對地,核災風險知識的普及才是減緩災害影響的關鍵。政府應積極向公眾解釋核電的安全風險和環境影響,並進一步教授人員及公眾的核災應對知識,如進行核災演習,讓市民了解自身的境況、提高其對災害的自救能力以及有效降低核災後的人員傷亡數目。可是,核災風險知識的普及和相關演習尚未得到國內的重視。  

五、核污染的監管體制和力度是防災關鍵 福島核事故的發生,歸根究底是由於政府及行業監管體制的失敗和監管力度的不足所致。福島核電站機件老舊,政府卻不強制棄用;在發生事故後,政府不及時頒布政策及適切措施……在在構成公眾及環保安全的威脅,是釀成福島悲劇的原因。雖然說,無論在經濟上,還是科技上,廠方都有能力安全處理核廢料和做到所有事故都可以在廠區內解決。但前車可鑑,我們不排除,核加工廠因為監管無效而沒有進行核元件的汰舊換新,以致安全要求不達標,使鄰近民眾的核災風險增大;我們不排除,核加工廠的核廢料因為監管無效而任意排放,從而污染水體、土壤、空氣;我們不排除,核加工廠的人員沒,要知道,項目的建設很快,但運行和監管期長得多,故此,後續的監察管理最耗費人力物力、難度最大,卻又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最近又發生廣西礦區廢物污染賀江水源一事,監管體制的常有漏洞,難免令市民對政府缺乏信心、談『核』色變。  

六、須考慮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平衡發展 2013年初,中國首都北京,出現了霧霾天氣,持續數月,能見到不足50米,但後來發現空氣污染的原凶絕大部份是來自工廠、汽車的廢氣物。近日都江偃的泥石流事故也反映水山流失的情況,都江偃除了是個古都外,近年也不斷開採山林資源,礦山資源,當洪水來到時,只淨下鬆散沙泥的山體就無法承受。以上的例子絕非一二例,已釐不清是天災還是人禍。 中國每年投入在天災及事故處理的資源不斷提升,中國是在『搞』經濟,還是賤賣資源獲利?就今次的核材料加工廠的事件,選址是否適合呢?運輸安排是否已完善呢?如發生事故是否已有足夠的應對措施?在媒體的大肆報導中,我們看到建廠所帶來的高經濟效益、緩解能源危機的好處等等,有沒有考慮建廠對環境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一個廿一世紀的工程,絕不能單單考慮運輸成本、建設成本、人力成本等,更應該從環境、經濟、社會三方平衡發展的宏觀規劃去考量該項目的可行性。 對於江門鶴山的建核材料加工中心事件,澳門特區政府應持續關注、高度重視,並適時向市民發佈相關的消息,同時希望特區政府透過《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所建立區域規劃資訊平台,有效地向內地有關當局反映及了解情況。                                                                                       綠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