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688號

2021年02月26日

星期五

又再推倒一棟建築之後--

夏剛志及其所建造的郵電廳公務人員宿舍

2021-02-26

郵電廳公務人員宿舍

圖一) 位於望廈俾利喇街一百二十二號的望廈聖方濟各安老院,外牆全以通風磚營造強烈現代風格,由夏剛志所建造。

圖二)向街的一面牆壁使用了圓形的通風磚,空氣和光線可以透入,同時亦把空間隔開。

圖四)沿街一側同樣利用了建築物的轉角位置,建造了直角形的露台。

圖三) 圓弧形露台並不常見。

圖五) 大廈正門入口處的獨特設計

近日位於大堂街九至十一號及羅結地巷十一號的一棟大樓開始拆卸,引起關注。這是一棟具現代主義建築特色的大樓,拆除實在使人相當遺憾。

這座建築物原屬於澳門郵電局的中級公務人員宿舍,已空置長久,由長居澳門的意大利雕塑家、畫家及工程師夏剛志 (Oseo Acconci) 所建造,他是一位喜愛現代主義建築的藝術家,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一日的澳門華僑報有這樣的一則報導:

澳督昨午巡視 郵廳職員新宿舍費用超五十萬元設備良好

【特訊】新聞旅遊處消息:澳督羅必信中校,偕同秘書長文第士,工務廳長巴納度,於昨 (三十) 日下午三時巡視郵電廳,在大堂街羅結地 新建之中級公務人員住宅,該屋可住三十四戶,連地牢共有五層,地牢儲物室,澳督抵達時,由郵電廳長畢樹德,及高級職員李庇露戈士,及該屋管理員也們度迎迓。

澳督每層巡視一遍,廚房均設有新式煤氣用爐及浴室等,光線充足,建築費用超過五十萬元,係由夏剛志建築公司承建,該屋已於三十日起,准各職身遷入居住。

從報導可以看出,當時該建築是一幢價值不菲、設備精良的優質公務人員宿舍,可說是當時城市走向現代生活的一種示範,由一九六三年至今,該建築已屹立五十七年,在未拆卸之前,外觀看去並無太大損毀,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建築物。

從夏剛志其他仍然存在於澳門的建築可以看到,他所興建的建築物都有成熟的技術工藝,是一個有質量保證的工程承建者。他所參與的公共工程不少,包括一些重要的政府工程,如一九六六年揭幕的伯多祿商業學校 (Escola Comercial Pedro Nolasco),即今日葡文學校 (Escola Portuguesa de Macau),以及一九七零年市政廳的噴水池工程等,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教會建築,包括教堂、修道院、育嬰院、平民屋、學校、圖書館等,均由其負責興建。

建築印證城市發展的初期面貌

五十年代開始,澳門進入城市發展的年代,政府投入資源進行各種基建工程,建街市、辦公大樓、醫院,學校等,例如一九五零年的營地街市、一九五一年的政府合署大廈 (即南灣舊法院)、一九五二年的新花園泳池、一九五三至五八年新建的仁伯爵醫院大樓、一九五八年所建的國立殷皇子紀念中學 (即利霄中學) 新址、一九六二年的愛都酒店,一九六六年的伯多祿商業學校 (亦為夏剛志所建造) 等,還包括多個公務員宿舍,都在這段時間中興建,逐漸形成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城市面貎。

一九零五年,夏剛志出生於意大利的雕塑工藝世家,自藝術學院畢業後,他在父親的作坊中工作,同時亦於藝術學院中任教。三十年代初,他作為一名優秀的雕塑家,憑藉對物料的深厚認識而獲聘於一家英國公司,前往遠東上海工作。然而一九三七年八月,日軍攻佔上海,很多居於上海的外籍人士開始撤離,夏剛志亦不得不離開,前往其英國公司的另一駐地--香港工作,在香港期間,他首次來到澳門便立刻愛上這個地方。二戰爆發後,考慮到意大利人居於英國殖民地會有的危險,同時出於對澳門的強烈喜愛,一九三九年,夏剛志舉家移居至澳門,此後便一直在此工作與生活,直至一九八八年離世。

在這接近五十年的人生中,他與這座城市一同走過艱困的戰爭饑荒和難民潮,走過戰後全球的經濟低迷,走過一九六六年的反殖運動,進入城市建設和興盛的階段,他是參與城市建設的一員,同時也把自己最好的作品留給了這座他所深愛的城市。

五十至七十年代,是夏剛志在澳門留下最多作品的年代,包括建築、雕塑和壁畫等,具備如此深厚的藝術背景和文化觸覺的夏剛志,其作品都具有相當鮮明的藝術特色,這些作品,都是澳門城市興起的見證,同時豐厚了我們的文化,然而當中不少現已散佚甚至消失,包括現在正在被拆卸的這一座郵電局中級公務人員宿舍,這無疑是澳門文化上一項重要的損失。

強調建築功能與美感並重

夏剛志的兒子說,父親對建築首重的就是其功能性。這也是現代主義建築師們同樣強調的,如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瑞士裔法國建築師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 便強調滿足功能需求是建築設計的首要任務,並有「功能主義之父」的稱譽。夏剛志鍾情於現代主義建築,但同時亦具深厚古典藝術傳統,他尤其喜愛簡約、純粹的的幾何線條及簡潔的構圖、既古老又摩登的裝飾藝術 (Art Deco),柯比意亦為其所喜愛的建築師之一。

夏剛志意識到在澳門這樣一個炎熱潮濕的城市,通風很重要,那個年代人們生活簡單,沒有冷氣,建築物一定要空氣流通,室內才可減少悶熱潮濕,保持涼爽,因此,他常大量使用通風磚,除了通風,還有採光的功能,在建材不易獲取的五、六十年代,這是平價好用的物料,亞洲城市如台北,也同樣可見一些老公寓用上了通風磚,但多在公共空間如樓梯等位置,但夏剛志對此有更大的發揮,如使用眾多不同幾何形狀的通風磚來營造強烈的現代裝飾藝術風格,使功能性與裝飾性同時兼備,最經典的作品就是位於俾利喇街的望廈聖方濟各安老院那一大幅以通風磚所建造的外牆 (圖一) ,可說是通風磚的極致呈現。

在這一棟羅結地巷的公務員宿舍中,在樓宇的斜路單邊位置使用了圓形的通風磚 (圖二),使這一邊的住戶能與外街形成間隔,也有利於通風及採光,其獨特的造型亦與整體的建築配合。

樓宇向街的立面部份,以不同造型的露台形成其主要特色,同時配合大廈的面向和位置,讓不同的住戶都能享受陽光。除了較常見的長方形露台,還利用建築物剛好在斜路上方轉角位置而巧妙設置圓弧形陽台 (圖三),在視覺上與斜路的地勢形成典雅而流動的美感,而另一邊則以直角形的陽台 (圖四)來形成呼應。運用簡潔的幾何線條營造裝飾的藝術風格,以及著重具工藝技術的細節都是夏剛志所喜愛的方式,在他其他一些建築中都能找到。

此外,大廈的主要大門入口位置,以多個整齊排列的正方形小格子玻璃窗所組成 (圖五),除了為大廈內部 (估計為樓梯位置) 帶來良好的採光,這一長列的正方形窗戶也形成富現代建築美感的立面。雖然無法進入建築物內部參觀其空間設置,但其簡潔、俐落的外觀所形成的獨特美感,即使只是一間民宅,仍可發現處處充滿細節的用心,足見那個時代的建築工藝水平,可惜終也難逃一刼。

這樣一座具歷史和文化藝術價值的舊建築被推倒了,澳門還有不少有待發掘的建築遺產,尤其許多未被列入保護清單內但同具價值的建築物,很可能由於管治文化的部門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欠缺認知,或對文化保存欠缺決心而將消失殆盡,為城市發展史留下難以彌補的空白。

更使人痛心的是,聽說這幢建築物被推倒後,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座商場。每個時期的建築正好反映了人們在該時期的生活及當時的社會價值觀。一座一座毫無特色的購物商場建起來了,過往建築師為人們所建設的優良生活空間消失了,奢華的消費文化覆蓋了城市最核心的位置,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身處時代的象徵,沒有經濟價值的文化被棄如敝屣,管治者對此不屑一顧。

當代哲學家卡斯騰・哈里斯 (Karsten Harries) 強調藝術和建築的社會倫理功能所帶來的影響和對生活的揭示,他在《建築的倫理功能》(The Ethical Function Of Architecture) 一書中寫道:「建築有其倫理功能,讓我們走出日常生活,讓我們想起自己的生命受哪些社會價值主宰。建築也帶我們走向更美好的生活,離理想更近。建築的任務,就是要至少保留一塊烏托邦,而這塊烏托邦也應該且無可避免地留有尖刺,好繼續續喚醒我們對烏托邦的渴望,讓我們不斷夢想另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建築並不經常呈現美好,同時也揭示時代的黑暗,且讓我們一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