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724號

2021年04月09日

星期五

寫畫與攝影同為歷史留印證

2021-04-09

英國畫家詹姆士1811年所畫的澳門望德堂

銅版畫『聖保祿教堂後山遠眺』,畫中左方清晰可見聖保祿教堂的鐘樓和主體建築

俄羅斯畫家史密夫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筆下的澳門街景盡顯『豫遊之道』

豫遊之道展覽內容中有錢納利在畫紙上兩面寫下的草稿

豫遊之道策展者與導賞員講解展覽內容

攝影,能將景物留下影像與現況,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記載和印證。近年來,很多資深攝影愛好者,將一些舊照放在社交媒體,向大眾分享,讓大家對過往澳門的一些事物,包括風景、建築文物和民生狀況等,有更多認識和了解,例如未填海前的青洲,已拆除的南灣銅馬像,百多年前的仁伯爵醫院(山頂醫院)舊貌,以及昔日繁盛的十月初五街,南灣工人球場活動情況等等。

攝影術在十九世紀中才出現,現存最早的照片是由法國人尼埃普斯在一八二六年拍攝的,他使用日光蝕刻法技術拍攝。而被視為攝影術的重要改變者,則是法國畫家達蓋爾,他發明了銀版攝影法(一八三九年),從此將攝影技術推向世界,為歷史留下記錄影像和民間回憶。至於最早的一批澳門照片,也和法國有關,是於一八四四年十月,由法國訪華團成員、海軍檢察官埃及爾用相機拍下的澳門景物,同時將攝影術帶來澳門。埃及爾所拍下的澳門最早照片之一,是一八四四年的南灣。

老照片為大眾帶來回憶

攝影照片,能為過去的風景、文物和民眾生活狀況留下影像,但在未有攝影機甚或攝影術之前,如何將昔日的環境、風景和人物記下?當然可以,就是畫像,由畫家寫下的畫作、藝術品,以及按照畫家寫生創作的畫像製成的版畫、印刷品、書刊,都為人們留下歷史,記載了已消失及曾出現的事項。寫實畫作與照片,同樣能將已消失的景色、文物風情記下,讓大眾能了解過去,探索未來。

攝影與寫畫,同被視為藝術創作,同樣能將現今的景象留下,給世人存一點歷史記錄和回憶,攝影師與畫家,大多數都會因為喜愛創作而四周闖遊,希望能拍下或寫下更多美好事物,又或記下特別事項,而在創作過程中,彼等多以享受心情去完成自作品,而從他們的相片或畫作中表達出來。

藝術創作記下美好事物

澳門是中國最早有攝影照片的地區,主要原因是澳門在鴉片戰爭前百多年,已與西方交往甚為密切,因為在十七世紀開始,眾多西方國家都想與當時的中國打開經濟貿易之門,西方政商界都是通過澳門進入中國大陸探索形勢,為澳門拍下最早照片的法國畫家埃及爾,便是當年隨同法國訪華貿易團,經澳門進入中國期間攝影留下的。

在十七世紀,荷蘭便已派出使節團到中國訪問,當時該使節團一名繪圖員(亦是水手、畫家)約翰紐荷夫,隨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訪華,途中將澳門、廣州所見寫下記錄,後輯印成書『東印度公司訪華記錄』,讓歐洲人認識中國一些情況,包括當時的澳門,書刊中有圖像──『遠眺澳門及海上的荷蘭船隻』,此圖藏品正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豫遊之道』展覽中展出。

由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不少歐洲畫家,都是以使節團成員的身分隨團訪華,途徑澳門進入中國,他們在澳門逗留期間,用畫筆寫下一些澳門當時的景象,為昔日的澳門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歷史印記,他們的創作藝術品,為澳門刻劃美好的回憶。

『豫遊之道』不同角度看澳門

正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四樓展出的『豫遊之道』藝博館館藏展,是首次藝博館最多藏展的展覽,展出一百六十件外地藝術家與澳門有關的創作,展示十七世紀至廿一世紀的澳門歷史風貌,和以澳門為題的現代創作面貌。展覽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地誌畫:十七至十九世紀版畫』。展出參照地誌畫原作製成的版畫、以記錄視角呈現澳門面貌。第二部分為『錢納利:亦師亦友』,展出西方畫家錢納利、和友人以及學生等人作品,記下他們的澳門記憶和珍貴友誼。第三部分『現代軌跡:二十至廿一世紀作品』,展示出十二位藝術家作品,為解讀澳門方式開啟了更多之視角。『豫遊之道』展期至今年八月底。

是次展覽策展人吳方洲稱,展品橫跨三百年歷史,展出的藏品全都是外地畫家、藝術家的作品,而展內容都是與澳門有關連的,是彼等來澳門創作的愉快旅途過程的展現,藝術品來自不同地域的創作者,擁有他們作品不同風格特質以及多元的作品屬性,這些作品不僅是眾多創作者觀看澳門的不同視角,也是每一位觀者透過作品,再次構建和生成的獨屬自己的重現澳門全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