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樂設施僧多粥少

2021-05-13

【特稿】 觀音像海濱休憩區在51假期前夕對外開放,成為了市民及小朋友51假期的好去處,這個佔地1.5平方米的休憩區,有球場、2700平方米的兒童遊樂區,設施深受大小、小朋友歡迎,奈何本澳的公共休憩、康體設施一向僧多粥少、分佈不均,連進入遊樂場都要因應人流情況而取籌,有家長反映,中午取籌要到晚都上7時,即約7個小時後才有進場的機會,一心到場只能望門輕嘆!

這個斥資半億元的休憩區和遊樂場,由於疫情影響設施供應期,比原計劃延遲了一季,近4個月才開放,而且工程仍未完全完成,公厠部份仍等待相關的設備供應。近年,民政署翻新了部份的遊樂設施,例如燒灰爐公園,遇上聖誕節假期,當時公園內的兒童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 觀音像海濱休憩區遇上51假期,家長和小朋友放假又沒有外遊,被這個充滿挑戰性和新奇的遊樂所吸引,即使市政署已提前呼籲,市民無需急於在投入使用之初一蜂窩去使用,以及將會按人潮情況進行人潮管制,派籌安排入場人數,控制人流數目;在51黃金週假期期間,場內人流早就爆滿,達到人數上限而需要領籌按時進入,不少家長帶同小朋友到場後才知悉,情況和反映比預計中熱烈,進場的籌需要排到6、7個鐘以後,中午領籌、黃昏才可以進場; 有家長透過網上討論區得知情況,透過網上預約領籌,減少白行的機會,但還是要排到數小時後才可進場的機會,十分無癮。另一邊廂,球場亦十分搶手,市政署按時間畫分開不同時段內的球類使用規則,被網民喻為「天才」式管理,心思細密。

跨區使用康體及兒童遊樂設施,在澳門不是什麼新鮮事,例如住澳門半島的居民會專程到氹仔中央公園、或到石排灣的休憩設施,為兒童尋求新鮮感,過去多次有意見反映,公共康體及兒童遊樂、休憩設施分佈不均,每逢節假日都人山人海,在於,相關設施在澳門真的不足,小朋友與兒童遊樂絕對是僧多粥少,部份設施亦缺乏對不同年齡使用者的考慮,一般適合年低至中童,較大童,以至青少年,進入了兒童遊樂尤如鶴立雞群;所以,在分區規劃中,未來需要考慮引入更多的公共康體設施、休憩區,希望每個區都有屬於該區的休憩設施,滿足區內居民;在設計上,照顧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不能忽略青少年及中大童,以及長者、成人,每個年齡的人群,都需要其調適的空間,一片綠色的窗口。

方 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