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867號

2021年09月24日

星期五

穿梭戰事中的海上客運

2021-09-24

於1924年在香港建造的「德星號」,1942年香港淪陷後曾更名為Seian Maru(西安丸)

德星號曾是1950年代的美國電影《江湖客》的取景地點…上截圖)

60多年前,搭大來客輪往返港澳,單程只要五緡

昔日往返澳門中山客輪的船票

1952年以前,四德船務公司經營的「金海號」及「銀河…」客輪行李牌

紅星輪模型

昔日有多條航線遊經大灣區

據展覽介紹,昔日有小冊子介紹西江沿河風光

佛山號於1971年颱風露絲吹襲時沉沒

說起海上遊,你會想起甚麼?海上的碧波盪漾?不一樣的海岸風光?在過去,海上客運除了是旅遊的交通工具、是巨大的商機,也要面對各種的風險,特別是在政治動盪的年代。這些過去呈現出當時地緣政治之複雜,也顯示出澳門與周邊地區的聯動。澳門海事博物館的「江流匯澳──澳門周邊水道及據點專題展」就介紹了澳門昔日的海道故事。

昔日也有海上遊 海上客運需求大

現時來往澳門與大灣區主要靠陸路交通,但在昔日,渡輪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江流匯澳」展覽一角就展出了一本小冊子的相片。該小冊子由省港澳輪船公司印製,着墨於廣東到西江之入口——廣西梧州的景色。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雖然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澳門則被葡國佔領,但居於香港、澳門和中國內地的民眾可自由往返三地,無須特別許可。那時,一些人偶然會乘船遊西江,因此當時輪船公司會印製一些小冊子介紹西江沿岸風光、船公司的航班、其所提供的服務以及船上的各種配套設施等等。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外的政治角力也有在粵港澳三地出現。但與此同時,當時的珠三角也出現了各種商機。隨着三地貿易發展,來往中國沿海地區的交通需求也日漸上升。香港海事處有數據顯示,利用海路往返中國沿海地區、澳門及香港的旅客總數在1900年有15萬多人次,至1920年增至17萬多人次。鑑於當時海路交通需求持續上升,加上自19世紀末期起,西江開放,香港商人及自海外回歸的華商也受惠於華資船隻可自由駛入珠江的新法例規定,航運公司於是紛紛於香港成立。有的公司雖為華商擁有,但轄下船長及船員均為歐洲人。

佛山號、德星號 穿梭政治暗湧間

當時大量蒸汽船公司開設來往三地的客運服務,有的甚至提供往來香港和廣州的午夜渡輪服務,行業可謂興旺,只是也不能避免捲入政治暗湧。「江流匯澳」展覽中提到的「佛山號」便是其中之一。據澳門基金會開展的「澳門記憶」網站介紹,佛山號客輪是香港太古客輪公司於1933年建造,主要經營往來香港和廣州的航線。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佛山號一度被易名為「港島丸」,用作省港澳客貨運,直到戰爭結束後才恢復原來的名字,重新投入航運服務。但不久後,海峽兩岸關係於1950年代變得緊張,大大打擊了省港澳之間的航運。太古客輪公司之後轉售佛山號予裕安船務公司,自此佛山號改為穿梭港澳兩地。而在1960、70年代,佛山號更是當時來往港澳最有名氣的大船。1968年,信德船務旗下的「大德興船務」一舉收購了三大客輪 「佛山」、「德星」 和「大來」,與新興的水翼船在港澳航線並駕齊驅。

事實上,「德星號」也有跟佛山號類似的經歷。據「澳門記憶」介紹,「德星號」原名為「西安號客輪」,於1924年在香港建造,主要行駛港澳航線。1942年12月香港淪陷後更名為Seian Maru(西安丸),戰後才回復原來船名。1943年8月20日凌晨2時,日駐澳門領事福井保光通知澳門政府稱,日本海軍獲悉「西安輪」被海盜劫走後,全力追截,海盜跳海逃亡,日本海軍已將船完全控制,正由萬山群島拖往香港,由此知會澳門政府派人前往香港認領。而「西安輪」到香港後,日軍立即把船上百多桶柴油運走。

戰後,西安號改為往來廣州和香港。1947年2月5日凌晨,該船突然起火,估計奪去約300條人命,僅十餘人獲救,是為香港二十世紀最嚴重的船隻大火。經過三年重修,客輪易名為「德星號」,並置在高可寧旗下的香港大業船務公司,在1950年4月30日正式啟航。據指,當時德星號標榜為「目前港澳線客輪中設備完善者」,設有舞廳、酒吧、電影場及無線電話等。

但跟佛山號一樣,時值1950年代,海峽兩岸局勢並不穩。據「澳門記憶介紹」,在德星號投入港澳航線時,國共內戰沒有完全結束,在啟航不久也捲入戰事中。在1950年,雖然中華民國軍隊早已退到台灣,但廣州的殘部仍然退守萬山群島。在5月25日上午十時,三千名解放軍進攻萬山群島,與中華民國海軍爆發激戰,即「萬山群島戰役」。這是解放軍海軍首次參與的大型海戰;而在首戰當日,德星號與虎門號客輪正在附近海面行駛。在戰鬥中,解放軍由「太原號」改裝的兵船沉沒,德星號與途經的客輪一起參與救援,其中德星號救起56人,並把傷者帶回澳門的醫院救治。

據指,隨着海戰的膠着,解放軍在萬山群島一帶設立警戒線,而德星號在1950年7月22日因誤駛入警戒區,被解放軍開炮警告,炮彈擊中船尾,幸好沒有造成任何傷亡。然後在1952年9月26日凌晨,德星號由香港航向澳門時,又突然遭到解放軍的艦艇開火截停搜查。當時子彈打中船頭,解放軍並在船上逮捕了兩名乘客,稱他們偽造人民幣。受事件影響,港澳客運一度受到打擊,各艘客輪不但繞遠路避開危險,而且旅客的檢查也更嚴格,以免有不法人士混入船上。及至1968年,德興船務收購大業公司,德星號改名「東山號」,繼續航行港澳航線。1974年元旦下午六時,東山號由新口岸客運碼頭起航,進行最後一次的港澳航程,之後客輪轉交一家日本公司。

一樣的海港 不一樣的角度

另外,海事博物館今次「江流匯澳」展覽中提及的「紅星輪」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據一些「老澳門」回憶,紅星輪是1960至80年代往來澳門及廣州的主要客船。當年他們從澳門去廣州時,會於傍晚在內港的碼頭登船。船上有晚飯供應,也設有床舖。紅星輪會經磨刀門水道北上,晚上乘客可以欣賞沿河景色,累了就休息,翌日清晨便到達廣州,待海關開門就上岸。旅程看似簡單,卻是與現在的陸上交通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由以上可見,上世紀雖然存在政局不穩等特殊因素,但粵澳之間的水路客運一直持續。近年本地幾間博物館先後策展有關澳門海洋、水域的展覽。例如澳門藝術博物館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的「豫遊之道」就展示出外國人對東方風情的浪漫情懷及澳門的中西文化交流;2020年澳門檔案館的「澳門水域的海盜(1854-1935)」就呈現出這片水域的別樣暗湧。2021年,海事博物館帶來了「江流匯澳」,藉江河海水的故事帶出澳門的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各展覽訴說的同是澳門的海灣,但不同的策展角度呈現出澳門歷史的複雜性。江流匯澳,海納百川,因着這些多元,澳門也於是成為今天的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