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884號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那條被剷除的石仔路

2021-10-15

馬忌士街工程過後,車道變成鋼筋混凝土

里斯本的車道包含電車軌

福隆新街車道

電單車行經大三巴斜路需小心翼翼

福隆新街車道採用石磚

里斯本的小巷

聖美基街在掘路工程過後,石仔路得以重鋪,但馬忌士街即變成鋼筋混凝土

今年暑假,馬忌士街葡式石仔路突然被剷走,中間車道清一色改鋪淺灰色鋼筋混凝土路面,事件惹起市民對保育文化景觀風貌與行車安全之間的爭議。然而,要了解為何有駕駛者支持剷走石仔路,不妨先回顧為何今日有這麼多車輛行經馬忌士街。

隨著近十年訪澳遊客人數大增,乘坐旅遊巴前往大三巴遊覽的遊客可謂多不勝數,高園街泊滿旅遊巴的情況一度影響該區居民的生活環境,但政府一直以來對居民的訴求都置若罔聞。

直至2016年8月9日,同安街近鏡湖醫院位置發生釀成32人受傷的旅遊巴事故,政府方開始大刀闊斧整治大三巴一帶的旅遊巴上落客措施,包括前往高園街的旅遊巴上落客區只准落客,遊客在參觀大三巴後可選擇由高園街步行往瘋堂斜巷、和隆街、西墳馬路到塔石廣場上車。

2017年6月1日,和隆街正式實施上午八時半至下午六時的行人專用區,有關措施直接導致由塔石駛往望德堂、醫院後街至大炮台斜巷的車輛,只能從馬忌士街駛入,該街道的車流從此大增。

在長年累月被汽車、電單車輾過的情況下,馬忌士街的石仔路近年已經不勝負荷,逐漸出現零星剝落,但當局卻鮮有作修補。甚至在目前,瘋堂斜巷亦不難發現有石仔路剝落後無人修補的情況。

2020年,曾有市政諮詢委員建議改變澳門某些地區的葡式石仔路,以解決交通安全隱患,有關言論引發關注保育葡式石仔路的市民反對。面對網上群情洶湧,市政署當時回覆表示:會持續維護本澳不同廣場及街道的特色葡國石飾面;並將繼續利用不同的公共空間及街道鋪砌特色葡式石仔路。對於葡式石仔路可能引致的行車及行人安全問題,市政署稱,會因應各區行人道不同的狀況,於美化或重整行人道時作綜合考慮,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力改善。

這番獲取不少掌聲的回應還言猶在耳之際,市政署近期卻剷走馬忌士街的石仔路,而且事前缺乏公眾參與討論,只在7月的一份新聞稿中以及工程資訊網站中輕輕帶過,公眾在馬忌士街的道路工程完結之後,方得悉該段石仔路已經成為歷史。

對此,市政署在今年9月中旬交代事件時以交通安全作為解釋,署方提到:特別在和隆街列作時限性行人專用區後,馬忌士街已變成交通要道,下雨期間許多車輛跣胎。署方亦希望配合街區特色,但挑選過許多不同材料後認為效果不理想,最終與文化局磋商下,決定將有關路面改為採用鋼筋混凝土。

市政署的相關解釋引來罵聲一片。有網民質疑,當局應一併整治同樣可能導致跣胎的坑渠蓋;另外,早已有工程專家指出,由於葡式石仔路的摩擦系數較低,在路口中加裝減速帶只會為電單車駕駛者帶來危險。而無論本地以至葡萄牙專家的意見已指出,要防止行人及車輛事故,實可在石仔路加入防滑物料,以增加道路的磨擦力,減少車輛跣胎。

究竟在行車安全與特色街道風貌之中,是否存在第三個選項?面對種種隨之而來的質疑,筆者認為,市政署有必要公開不同路面材料對行車及行人安全之間的比對數據,否則將來只會有越來越多葡式石仔路再一次在交通安全的呼聲中被剷走。

不妨看看崗頂前地的例子。崗頂劇院前的路段在九十年代曾亦經鋪上葡式石仔路,結果造成多宗交通意外,最後重鋪為今時今日的麻石路。另外,福隆新街的石路至今仍然保持通車。

至於在交通佈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在疫情下,本澳遊客數量已經大減,目前前往大三巴的旅遊巴更絕無僅有,政府跨部門應思考和隆街是否有必要繼續列作時限性行人專道,尤其對從塔石前往醫院後街的駕駛者而言,道路相當迂迴曲折,倘若重開和隆街作車道,就能減輕馬忌士街的交通壓力,政府亦可重新評估鋪置哪一種路面材質,可維持城市特色景觀及交通安全。

至於文化局解釋今次事件時表示,馬忌士街石仔路非該處最原始材料,故同意公共安全考慮去改造,相信做法無犧牲歷史原真性。

呂澤強先生在<歷史城區中的葡式碎石路>一文中提出:自二十世紀初,澳門開始個別地採用黑白色的碎石路面,但嚴格來說並非葡式碎石路,正式而言,1993年的議事亭前地葡式化重整工程才算是開始。至於回歸之後,政府在崗頂前地、議事亭至大三巴的行人專區、望德堂區等多個公共空間均鋪設葡式碎石路,葡萄牙碎石路開始成為澳門城市設計的一大特色,圖案除了葡萄牙傳統的式樣,也加入具有中國文化的圖案,以凸顯澳門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特徵。

從上文可見,本澳「正宗」的葡式石仔路最多只有約30年歷史,倘若按照文化局對剷走馬忌士街石仔路不失歷史原真性的邏輯推論,本澳所有石仔路何來原真性?這種街道特徵何嘗不是急促的行政主導之下堆砌出來的文化圖騰?將來,是否所有的石仔路都可以以安全理由、不具原真性被剷走?

對於文化局的說法,有網民反問,本澳最原始的狀態只是一片泥地,目前馬忌士街的鋼筋混凝土路面亦不具原真性,究竟哪一個年代的街道風貌才最具原真性?亦有文化學者撰文指出,政府鋪設葡式石仔路作景觀上的配合,所作出的適應性改變仍可視為原真性的一種。

筆者認為,在石仔路的景觀與安全之間的問題未有取得社會共識及統一處理方法的情況下,實不宜動輒對尚存爭議及頗具特色的葡式石仔路下手。

關於石仔路可能被剷除的危機,除了澳門之外,葡萄牙里斯本亦曾面對同樣的狀況。2014年,為應對當地老年人比例增加、維護成本不斷升高等問題,當地投票通過了「行人無障礙計劃」,意圖採用其他材質代替石仔路,但此舉引發當地市民簽署請願書反對,儘管不少市民曾因石仔路而受傷,他們仍然擔憂,如果徹底拆掉石仔路,里斯本將失去重要的城市標誌。

根據《Portugal Resident》報道,當地於2021年3月正式申請將葡式石仔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關文件提及了目前石仔路面對的威脅,包括缺乏維修保養、其他較強材質的競爭。值得注意的是,在1927年,葡國共有400多名石仔路工匠,至2020年只剩下 11名,主要原因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及報酬都相對微薄。宣揚石仔路的傳統,除了有助了解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有關工藝傳承之外,同時亦可提高城市景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