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890號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加 思 欄 花 園

十九世紀的見證

2021-10-22

花園內有一座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戰士的圓形塔樓,現時是開心樂園協會會址。

1861年澳葡政府將修道院原址拆遷,建成了現今的加思欄兵營,原來的綠化區則成為對外開放的花園

1935年澳葡政府開闢加辣堂街,花園面積因而縮少。

這個逾百年的古老花園也是澳門19世紀的歷史見證。

加思欄花園也見證着澳門綠化政策與城市改造的變遷。

加思欄的這棵石牆樹是澳門少有的石牆榕樹,已屬古樹級別,樹齢210歲。

石碑上的詩句來自葡國詩人賈利德(Almeida Garrett)1825年出版的作品《賈梅士》。

澳門現時的芒果古樹有兩株,以加思欄花園這株樹齡較大,達170歲。

根據民政總署於2013年出版的《樹載濠情》,加思欄花園的古樹種數共有13種,株數17株。

加思欄花園是澳門最古老的花園之一,也是澳門古樹最集中的花園之一。這是每次經過,只見粉紅的歐式牆身,配上鬱鬱蔥蔥的林蔭,古典雅致。事實上,建於19世紀的加思欄花園,其出現是受到當時歐洲一些風潮對澳門的影響,也包含了澳門與剛開埠的香港的互動。可以說,這個逾百年的古老花園也是澳門19世紀的歷史見證。

城市改變的一環

加思欄花園又名「南灣花園」,在昔日尚未填海之前,花園前面是一片海洋。花園原址是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方濟各會會士於1580年建立的聖方濟各修道院,其中文名的意思就是「卡斯蒂利亞人的花園」。西班牙方濟各會會士後來由葡國方濟各會會士取代。1834年,由於葡國宗教團體被取締,因此澳葡接管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並於1861年將修道院原址拆遷,建成了現今的加思欄兵營,原來的綠化區則成為對外開放的花園,也就是今天的加思欄花園。花園屬歐式的階梯花園,共有三層,由當時的澳葡植物學及園藝專家蘇雅士(Matias Soares)設計及監工。

但加思欄花園的出現與其說是一個拆建,其實也可視之為一系列政策與風潮下的結果。19世紀中葉,面對香港的開埠帶來的競爭、澳門出現的公共衛生危機,澳葡政府也開始着手改善城市建設及環境,當中包括填海,也包括綠化規劃。而據《澳門近代風景園林研究》指,在19世紀歐洲藝術運動的影響下,園林開始朝公共化方向發展,服務於公眾的園林景觀在西方社會大量出現,在這大環境中,澳門城市公園在澳葡政府的規劃掌控下,經由葡籍園藝師之手,開始在澳門半島落地生根。

有趣的是,澳門一方面面對香港經濟上的競爭,一方面不少澳門的葡裔人士也移居香港。加思欄花園的設計師蘇雅士正是在香港開埠後其中一批最早到香港工作的葡國人。有指,蘇雅士在香港西營盤的大宅內,種有由馬六甲引入的薑花(ginger-lily),自此薑花在香港蔚為風潮。蘇雅士的兒子Francisco Soares長大成人後,在香港也獨當一面,並曾在20世紀初參與九龍何文田的開發。據指,何文田當時成了不少葡人的聚居地,何文田今日一些街道也以其家人命名(夫人Emma,女兒Julia,及其家族姓氏Soares,即今日的艷馬道、棗梨雅道、梭椏道。地圖上三條街道剛好構成一個三角形)。

加思欄花園與1883

蘇雅士及其夫人於1883年在澳門逝世。特別一提這年份,是由於這年澳葡政府成立了對澳門環境改善起着重要角色的「澳門城市改善研究委員會」,也由於加思欄花園內一葡文石碑上也刻有此年份。由於石碑上有 “Camões” 一字,故不少人誤以為碑上的詩句是葡國詩人賈梅士的作品,但其實不然。此詩是出自另一位葡國詩人賈利德(Almeida Garrett)1825年出版的作品《賈梅士》。就石碑上的詩句,澳門學者黃健威曾引述譯者麥潔鎿的翻譯為:悲傷輕柔地湧上心頭/勾起逝去的回憶往事/昔日傷痛無計可消除/未來畏懼纏身/也許會遇上呈綠希望/葉子隨風吹走。

事實上,賈利德(1799-1854)並不只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政治家、編劇、葡國戲劇發展的推動者。話說賈利德於1820年在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畢業,當時他已因其編劇的身份及熱切的自由主義立場見稱,後來更因為其政治取態而於1823年展開流亡。賈利德也在這段期間創作了Camões(1825)和 Dona Branca (1826)兩個作品。時值19世紀,浪漫主義在歐洲興起。這兩篇作品被認為是浪漫民族主義的作品,賈利德也被認為是當時葡國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1830年代,賈利德回到葡國,之後更成為國會議員。葡國政府也請他就國家劇院的事宜提出建議。1846年,葡國瑪利亞二世國家劇院開幕。賈利德於1851年受勳子爵,之後曾短暫擔任外交部部長,一直到臨終前都活躍於政治。

而1860年,即加思欄花園興建前一年,也是崗頂劇院,亦即伯多祿五世劇院的始建年份。而伯多䘵五世是當時的葡國國王,也是女皇瑪利亞二世的繼承者。

綠化與發展的角力

1870年,加思欄花園旁邊興建了陸軍俱樂部。不少資料形容昔日的加思欄花園時都提到,花園「是上流社會人士聚首之地,漫步、閒談、眺望海景。黃昏時分,欣賞園內音樂台的悠揚樂聲」,原因之一,或許正是陸軍俱樂部位處花園旁邊。不過,當時並非所有人對於俱樂部的出現都感到高興。當時「澳門城市改善研究委員會」的成員盧西奧.奧古斯托.達.席爾瓦1870年在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的《澳門衛生司報告》中就曾寫道:

「……今天,樹木對大居民中心的良好影響已被普遍承認……有些樹木是賈多素(Gonsalves Cardoso)和亞馬留(Coelho de Amaral)任總督期間種植的,其中有的已經枯死,有的被已砍伐。特別是南灣東端美麗的林蔭道,有三十棵很漂亮的樹位於公園與海岸之間,沿道路兩旁排列到加思欄花園。這些枝葉繁茂的樹木中的九棵和後邊花園之內另外三棵竟然被砍掉了,為的是在那裡給陸軍俱樂部蓋新房子!對這件許多人都感到痛心疾首的事,我還有甚麼話説?陸軍兵營附近一個地段上的七棵樹也被砍伐了!……」

之後澳葡政府於1871年11月頒布了保護植物的法規。及至1920年,一直是位處海邊的加思欄花園前方開始填海。據市政署介紹,1935年澳葡政府開闢加辣堂街,花園面積因而縮少,當年園內的音樂台亦拆卸,只保留綠化園地。今天花園末端的中式八角亭,曾是酒吧,現成為小型公共閱覽圖書館,由澳門中華總商會負責管理。

花園價值無限

由此可見,在加思欄花園的歷史中,既能看見歐洲政治力量與文化風潮在澳門的痕跡,也能窺見當時香港與澳門的微妙關係。另邊廂,加思欄花園也見證着澳門綠化政策與城市改造的變遷。一個花園的價值,見於生態,見於園林特色,也見於其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