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981號

2022年02月11日

星期五

粵普推廣why not both?

粵語真的漸被取代?

2022-02-11

香港粵語大詞典對香港社會的廣東話有詳盡分析

雖然用粵語的比例十多年來逐步下降,但看來還是澳門社會的主流口語

本澳一些店舖以廣東俗語作名讓大眾容易領悟

2016年的中期報告顯示,澳門以廣州話作為日常用語有超過 50萬人

國務院及前公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1,提出未來語言政策的方向,更規定了一項硬指標:「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報告表示要深化、支持、和服務港澳地區的普通話教育,文字段更放在「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獨立章節,可見,傳承優秀語言同時更包括文化。

消息一出,海外或國內社交媒體再現粤語興亡的討論,至於澳門,風平浪靜屬意料中事,但連一連串的唱好也見不到就教人驚訝。官場、學界與議員等社會賢達究竟在忙什麽?難道是為了處理「周姓」商人的小事,卻忘了國家大事?想及此,便是深存憤慨!

加強普通話的推廣會否對廣東話傳承構成威脅?打個比方,推動電子消費會否影響市民使用紙幣的意欲?有人認為是大趨勢不可逆轉,有人獨愛紙幣的真實感;更多的人可能是,錢,我全部都要。從學理上,這關係到語言發展史等學問,恐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粤語(或言廣東話)在澳門是否已有漸被取代的趨勢呢?我們不妨由幾個側面談起。

以下的體驗相信是不少澳門市民的生活寫照,巴士裡站盡是操流利普通話對談的學生,待應用標準的北京腔請你落單,再加上報章、媒體報導的遣詞用語,更讓人有種“粵消普長”的感受。

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2020年的資料顯示,全省人口超過1.26億,而粵方言使用人口近4000萬人。所謂的使用究竟是熟悉還是只能說上幾句,則資料沒有交代;參照香港政府統計處近年有關於語言使用情況的報告,廣東話作常用語的數據字分別為2013年(90%)、2016年(88%)及2019年(88%),看來是沒有明顯的變化。

至於澳門的數據,按統計暨普查局2016年的中期報告顯示,以廣州話作為日常用語有超過 50萬人,佔年齡在 3 歲及以上人口 80.1%,看來還是澳門社會的主流口語。那粵語消亡的感受又從何而來?翻查過去的資料,可能為我們帶來點啓示:1991年(85.6%)、1996年(87.1%)、2001年(87.9%)、2006年(85.7%),2011年(83.3%),來到2016年已經只剩80%。

不是還有八成嗎?不用那麽緊張吧?當然,下降到何種水平才會達到決策者心中的顯著差異我們無從稽考,而普遍的市民也未必會深究相關數字。社會所以會産生那種粤語勢危的感受,如其說是對客觀數字的認知,無妨說更直接來自日常生活的體認:當媒體欣然接受一些辭不達意或意義不明的用詞;尊貴的社會賢達對那些“堅離地”的官場術語使用更是不亦樂乎,市民由反感漸成日用而不知,消亡感油然而生是必然的。對此,筆者曾於去年發表<普通粵語>一文討論相關現象,何以吃貨、立減、小三能大行其道,重複的內容於此不敍,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行延伸。

粵語推廣:政府真的盡力了嗎?

語言發展本來就是一個流動的歷程,因時代變遷某些用語被消失也屬正常。以廣東話為例,嚤囉差一詞早見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用來指稱香港政府聘用的印度或巴基斯坦裔的警察,後來引伸為居住在港澳的印巴人2。跟隨時代對種族平等意識的發展,這種帶歧視的用詞近年已漸不見於口語。而某些俗語則因用詞習慣漸被同義詞所取代,例如,“有冇咁大隻蛤乸隨街跳”雖然還有人使用,但更多人會使用有冇咁著數來表達。某些歇後語與俚語,更加是只存於紙本,年青一代的口語幾乎不再使用。如:矮仔上樓梯(步步高)、石地堂鐵掃把(硬打硬)等。

回顧過去數次的廣東話危機事件,例如廣州的粤普之爭、香港的普教中爭議,廿年過去,廣東話依舊展現出強大的靱性與活力,歷久不衰。也許,一些熟悉的遣詞用語隨時代而消失。但是,只要有人願意使用及傳承,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還是會長存。當然,這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之物。

廣州自爆粵普之爭後,不少教育工作者、學者及網絡平台對粤語傳承作了更多關注與投入,最年輕的講故佬、潮爆粵語、粵語表情包,又或微訊粵學堂公眾號等,而2017年出版的《粵讀羊城》更是粤語推廣重要的一步。至於香港,近年不少網絡KOL、粵語創作的文學雜誌等,更是喚醒社會大眾對粵語傳承的關注。

作為粵語使用的主要地區,澳門又做了些什麽?筆者在此整理一下:由2010年起舉辦廣東話的基礎教育課程;高等院校舉辦的國粤字音對應培訓;已製作超過3千多集的電台節目“粵音正讀”; 由澳門基金會資助出版的《澳門粵語》;粵劇推廣,以及一些零散的活動與論壇、KOL推廣等。若說澳門政府對粵語推廣無出力,那明顯是不符合事實,但是否不遺餘力?不妨參照政府特別關注的項目,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憲法、基本法、國家安全法此等特區政府最關注的項目,官方的做法是全覆蓋。最少出版一套教材,持續舉辦大型講座與研討會,邀請的嘉賓不是特首最少也到司長層級,不是大灣區最少也會見到三地官員。作為旅遊城市,當然不會缺少舉辦特定節日、活動推廣日,讓這些項目娛樂化,官民同樂;邀請優秀人員來澳分享,所謂指導經驗。當然,對比上述,政府真的關注項目的首步工作自然是扭開水喉放水,屆時社團便會聞風而起。套用官場術語:“沒有政策支持,很難行大事。”特區政府對粵語推廣是否已盡全力?相信讀者心中自有答案。

國家任務,不容忽略

所謂政策落實有緩急輕重,粵語?很難和上述主題相比吧!更何況國家的新時代語言政策說明是普通話,這麽積極推廣粵語不會與國策違背嗎?

作為國家與政府政策的支持者,為免被人誤解筆者原意,以為在煽動民間發起粵普之爭。在此引述國家新時代語言意見中有關“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章節。沒錯,和文章起首同一章節,章節中第十六點的意見,原文引述如下:

“(十六)保护开发语言资源。大力推进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加强民族文字教材管理,提升民族语文教学质量。建设完善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促进语言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打造语言文化资源展示平台等标志性成果。”

廣東話被國家歸納為粵方言,應該合乎上文的意見吧?國家文件特別提及要科學保護,並放在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傳承章節。對國家政策筆者一向誠心相信,從不懷疑。普通話在澳門的推廣能否在期限前達成中央政府要求,相信很多市民和筆者一樣,對特區政府能超前完成信心滿滿。但自回歸以來,不斷下降的粵語使用人數,本地居民對粵言消亡的危機感卻從未停止。粵語應如何科學保護?作為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澳的特區政府與社會賢達,希望你們能提供全面、具體、精準的回應。

1原文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入口網

2張勵妍等編(2020)。香港粵語大詞典。天地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