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058號

2022年05月13日

星期五

漫步內港、感受內港

2022-05-13

新舊文化交融

澳門老街道:十月初五街(團體辦懷舊活動照)

澳門國際酒店舊貌

昔日內港境況

昔日不同年代的內港

昔日澳門內港12號碼頭

內港古北灣:澳門最古老的貿易港口

在1965年時之澳門內港

澳門曾經是一條小漁村,經歷過葡國殖民統治,留有不少歐洲、西方建築,但城市的底蘊基調,還是以充滿著華南沿岸城市特色;在內港、氹仔舊城區和路環市區一帶,仍然保留著本澳上世紀的漁村或城市面貌,走進內港,透過部分舊建築物、傳統商鋪,可以感受到昔日的圍里文化、廟宇建築、傳統手信餅食等,仿如時光回到上世紀。做半日遊客、忙裡休閑,漫步其中,感受本澳的文化底蘊。

由於早前內港不幸又有漁船發生火警,並且火燒連環船,事件引起各方關注,往事讓人舊事重提。澳門回歸之初,其實特區政府已有內港重整計劃構思,欲提振內港一帶,以恢復昔日風光,惜當時內港碼頭的去留問題惹各方爭議,支持、反對各持理據,及後內港重整計劃最後便束之高閣。現時內港的一帶,彷彿停留在時光機中,舊有建築物越見殘破,昔日重要的新馬路商業區域、接連十月初五街、草堆街等地段亦逐漸荒廢,失去當日光彩…。

內港-昔日本澳經濟繁盛區份

博彩業蓬勃之前,本澳是一條小漁村,由於漁業興旺,內港至媽閣一帶,上世紀曾經是極興旺的地區,人流、貨流穿梭不息。時移世易,如今這兩區都成了澳門的舊區,但從當中的建築和商店,仍然可以感受到當中的歷史。

內港位於澳門半島西面,由媽閣廟至筷子基尾,由南向北伸延,全長3500多米,澳門半島與珠海灣仔之間的河道,由34個碼頭組成。其中,內港1號碼頭,於1921年前建成,主要用於停泊政府船隻、供澳督和官員登錄或離開澳門之用,也是舉行官方接待和歡迎之處,故又稱皇家碼頭,被評定為「不動產(建築文物)」;各碼頭也具其功能及特色,內港5-A號碼頭與7-A號碼頭,以及21號碼頭與31-A號碼頭,為港口活動區域,貨櫃作業應在5-A號碼頭與7-A號碼頭之間獲租賃批給的區域內進行。與漁業有關的活動應儘量集中在21號碼頭與31-A號碼頭之間的區域內進行。南舢舨碼頭位於內港8號與9號碼頭之間,供錨泊於內港之船舶上的澳門漁民或獲有權限當局批准的人士登岸及離岸。

內港約於1900年後才成今日的面貌,外國商船最早於澳門北灣停泊,北灣當時屬商港,由於當時貨運依賴水路為主 ,所以內港一帶,在100多年前伴隨著貨運集散、人流,而成為極繁榮的區域,人們川流不息、商業興旺。1868年和1923年,當時澳葡政府先後進行兩次大規模的填海,擴闊沿隄馬路和興建碼頭,令內港現代化商港面貌成形;在中國上世紀改革開放後,內港發展為重要的海路交通樞紐,進一步成為了連接香港及中國內地運輸中心和漁業港口;也有客運,往來香港 澳門,佛山等,當時正是內港在歷史上的繁盛黃金時期,隨著70年「飛翼船」及位於新口岸的「外港客運碼頭」啟用後,內港的客運主地位成為歷史,人去樓空,內港的商業繁盛生活都逐漸冷卻下來; 過往海味店、手信店林立、飲食業、旅館、山貨、藥材店、服飾、百貨零售的繁盛景象,如今盛下民生區,更加成為「舊區」,顯得有點跟不上澳門回歸後經濟和城市高速發展的步伐,不過,在區內長大的街坊和老一輩,對內港的感覺,仍然是城市發展中不可抹去,新一代年青人,可以從當中的建築,嘗試代入其中。

十月初五街草堆街曾經輝煌

接著到十月初五街,十月初五街原名泗孟街,上世紀50至80年代,人流、貨流集中於此,「十月初五」是葡國人為紀念1910年10月5日葡國革命而將此街道易名,隨著商業重人轉移,如今難以找回惜日的輝煌。區內還有舊式的「檔鋪」建築物,近年加入「彩虹屋」,希望增加年青人及旅客到訪,由此可到訪關前街、新馬路、大三巴,為此區注入了新元素和新活力,見證新舊文化交融。

連接住內港附近街道的是草堆街,與十月初五日街、營地大街、新馬路構成澳門最大的商業區,當中草堆街這段從頭到尾不足三百米的街道,在50-80年代時候十分興旺,兩邊街道商鋪雲集,商品琳琅滿目,很多著名影星如曹達華、陳寶珠、蕭芳芳、任劍輝、白雪仙、、羅文等歌影視明星亦經常到該地點遊覽,同時亦是外國攝製隊經常用作取景之地,是澳門當時其中最為繁盛的區域。反觀現在,該處人流已經十分稀疏,商舖十室九空,已今非昔比。惟草堆街當中地段被發掘出歷史,有中國近代史孫中山先生曾於上址進行革命活動時的重要革命史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