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揀橫琴 唔會錯?

2022-08-26

港珠澳大橋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粵港澳三地政府於2017年共同簽署了協議

2017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確立大灣區建設的合作重點領域,包括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

雖然港珠澳大橋相繼開通,城市之間的出行時間大大縮短。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理想布局亦逐步形成,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極為有利的良好基礎,可惜這幾年疫情,卻大大打亂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步伐。

意識型態口號式宣傳

北京及香港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據早前香港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超過5成港人不願意到大灣區定居或工作。有學者分析,可能與較早前上海封城抗疫超過1個月亂象頻生有關,加上中國大陸堅持”動態清零”政策,中港兩地短期內通關無望,影響港人到大灣區定居或工作的意欲。另有香港學者批評,中港兩地政府缺乏政策配套,有如”藥石亂投”,香港融入大灣區成為意識型態的”口號式宣傳”。

針對近年北京及香港政府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香港民意研究所去年4月開始進行每半年一次,有關香港人“大灣區生活及工作”的網上民意調查,公佈第3次調查的最新結果。

港民調指51%不願到灣區定居

這次調查在4月22至27日,透過網上問卷成功訪問5671名12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結果顯示,51%的受訪者表示不願意到大灣區定居;願意的有26%;另有20%的受訪者表示一半半。

至於港人到大灣區工作的意願,結果顯示,50%受訪者表示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較上次調查上升5個百分點,願意的只有18%,較上次調查大幅下跌9個百分點,另有17%表示一半半。結果反映,不分政見的受訪者,不願意到大灣區工作佔多數,而且有上升趨勢,願意到大灣區工作的受訪者則呈現下跌趨勢。

學者分析或受大陸封城影響

調查結果反映中國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互動關係,港人北上大灣區定居或工作,交通是否便利是很重要的因素,中港兩地受疫情影響封關超過兩年,加上這次調查進行期間,正值中國內地處理疫情,上海封城超過1個月,如果中國內地堅持”動態清零”政策,可能影響受訪者到大灣區定居或工作的意欲。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早前批評:“我們要明白到無論政府當局、國家層面,在意識型態上怎樣去大力‘敲鑼打鼓’去推動大灣區政策,其實最後都是‘得個講字’(流於口號),現在政府所做的(政策),你問我是‘藥石亂投’,即是它(提供)所謂收入的補貼、入息的補貼,或者是特別針對某一個階層,譬如年青人、大學畢業生或者中學畢業生,鼓勵他們去‘闖入’大灣區,或者給一些金錢、經濟誘因其實是無以為繼的,你只能夠是所謂‘給一粒糖’(甜頭)大家,或者‘給幾粒糖’大家,降低那個進入的成本而已,在個人層面是那麼多了,接下來很多事情衣、食、住、行,很多東西、起居飲食、檢測的問題,這些事政府控制不到的。”

新冠疫情窒礙大灣區進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是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事實上,以經濟數據而言,大灣區只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五,但其本地生產總值則達全國的百分之十二。與其他國際知名灣區比較,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及面積均遠超紐約、三藩市和東京灣區,機場及港口吞吐量更為世界灣區之首。由此可見,只要三地能充分發揮互補的優勢,必定能提升整個灣區的全球競爭力,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一流灣區。如不是這幾年新冠疫情窒礙了發展步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想必會順利前進。

早前6月19日澳門宣佈有變種新冠病毒疫情時,全城進入了相對靜止狀態,澳門與內地幾乎斷絕了往來逾月,令市民煎熬了好一段時間。近期坊間不斷反映部分澳門居民已移居橫琴,在澳無物業,出入境限制,令生活出現不少問題。然而,在疫情背景下,人員往來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爭取實施「琴澳一體化」

在深合區框架下,“人流”是起步。未來兩地企業的投資、設立辦公點等逐步發展,兩地人員來往是必須的。如澳門的人員派駐到橫琴定居、生活,在橫琴發展與澳門企業加強聯繫、規劃。在政策配合下,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方向也必然是“多用橫琴土地資源”,倘仍按現時通關模式,必然出現很多制肘。

有本澳議員提出,礙於粵港澳大灣區各地防疫標準、出入境政策不一,融合進度緩慢,實在應該考慮以大灣區為整體,統一防疫標準。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早前回應議員指出,這是中央權限,因為海關不是地方可以管理。賀一誠稱,就算澳珠通關,都要得到中央同意。

此外,賀一誠又透露稱,現正與內地探討,爭取實施「橫琴-澳門一體化」。他明言,但一體化後,本澳都要承擔風險。當橫琴出現疫情,澳門都要容許當地人員前來;同樣,當澳門出現疫情,本地人員亦可進入橫琴。並提出,如此雙向政策,需要社會接受。此外,提到粵澳深合區時,賀一誠希望今年底可完成一線和二線封關工程,以及有關法律法規,達到通關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