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381號

2023年06月02日

星期五

婚姻=生育?

除了生育,婚姻還剩下甚麼!?

2023-06-02

雙職家庭子女照顧有部分照顧責任落在祖父母輩身上

結伴偕老是不少人對婚姻的寄望

本澳生育率近年持續下降

生定唔生每人有不同考量

近年不少青年夫婦選擇不生育下一代

近年,本澳出生率持續偏低,2022年出生率下跌至6.4‰,是本澳1985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低位。生育率低及生育問題,已非首次受到關注,影響生育的意願有多方面。生育是否結婚的主要意義和目的?

維基百科中指:婚姻目的「德國社會學家L.穆勒曾歸為三種動機,即經濟、子女和感情。」為了生育才結緍?為了愛而結婚?抑或為了結緍而結婚?為了傳統思維下人生里程美滿而結婚?婚姻除了生育,還剩下甚麼?

人口增長速度減慢

不少先進發達國家近年生育率都呈減少,部分國家更出現人口負增長的情況(即出生率低於死亡率),例如韓國、日本,中國近年出生率同樣呈下降,中國2022年人口數據顯示,2022年出生人口為956萬人,死亡人口為1041萬人,人口比上一年年末減少85萬人,人口60年來首次出現萎縮,有分析認為, 這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中國現在的人口為14.118億人)。另外,韓國2022年總生育率為0.78,新生兒僅24.9萬人,生育率自2015年以來持續下降,並在2020年開始首度出現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的「死亡交叉」。至於日本,2022年出生人數為799728人,是自1899年開始統計數據以來最低,也是首次低於80萬人。

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本澳2022年12月底總人口為672800人,按年減少1.5% (10400人),主要是居澳外地僱員減少所致;女性佔53.2%。老年人口 (65歲及以上) 比例按年上升1.1個百分點至13.3%;成年人口 (15-64歲) 比例則下跌0.7個百分點至72.6%。老化指數攀升10.7個百分點至94.4%,反映老年人口數目進一步接近少年兒童人口數目。本地人口方面,剔除居澳外地僱員及外地學生後有570700人,按年微增0.1%;老年人口撫養比率上升1.6個百分點至23.1%,相當於約4名成年人撫養1名老年人。

本澳去年全年死亡人數為3004人,大幅增加684人;男性佔56.2%。死亡率上升1.0個千分點至4.4‰,是自1991年以來的新高;死於惡性腫瘤的人數 (970人) 最多,佔總死亡人數的32.3%,其次為高血壓 (332人) 及肺炎 (281人 ),分別佔11.1%及9.4%。

由婚到育

有人視結婚、生育是人生必經階段,更視這才是完美人生,由拍拖到走進婚姻生活、組織家庭、生育下一代、照顧子女、供養父母,再到子女長大成人、拍拖、結婚、生育下一代,湊孫,更加是不少人視為「人生完滿里程」必經、必需走的里程。

去年全年有2727宗結婚登記,按年減少550宗,男女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持續上升,分別增加0.5歲及0.6歲至男性30.9歲、女性29.2歲。離婚登記共有1106宗,按年減少209宗。(2022年終住戶數目為203700戶,按年增加1000戶。)

2022年新生嬰兒共4344名,按年減少682名;出生率下跌至6.4‰,是1985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低位。分娩第一胎嬰兒的母親年齡中位數為31.0歲,按年增加0.9歲。令社會震驚,有人質疑,「唔生為咩結婚?」也有人提出:「結婚唔係單純為咗生育!」

組織家庭、生、育、步向生命完結,是生命/大自然的循環,也是社會的循環。有不少受到這種傳統思想束縛,為結婚而結婚、為生育而生育、為生育而結婚。一切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生命階段,在近年社會出生率低之下,似乎泛起了漣漪,不少年青一代,因為個人及其他因素,不願意生育,或者生育意願受到影響。

家庭、生育的意義

婚姻與家庭,在社會學、不同宗教方面都有不同的意義,由兩性關係上出發,期望得到配偶的扶持、支持,也有人視姻婚是人類繁衍後代的重一環節,透過締結婚姻,生育下一代,為家庭/家族延續,生物學度上,繁殖有重要的意義。對於社會及國家,新生命、新的勞動力,是支持一個社會、國家、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競争力的元素。

維基百科對「婚姻」的解釋為:

婚姻(英語:marriage)是一種人際間取得親屬關係的社會結合或法律約束。根據觀念和文化的不同,通常以一種親密或性的表現形式被承認。締結婚姻關係的行為稱為結婚,為此所進行的儀式稱為婚禮,結婚的具體原因很多,比如法律、社會、情感、經濟、精神和信仰的需要。通常,婚姻是組成家庭的基礎和根據,是家庭成立的標誌。婚姻雙方家長互稱「親家」或「姻親」。廣義地說,婚姻是普世人性的一部份,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類文化都有某種形式的婚姻。

婚姻不只應該只有生育

維基百科中指:「德國社會學家L.穆勒曾歸為三種動機,即經濟、子女和感情」。

婚姻從表現形式上看,是雙方財富、心理和生理的結合;從本質上看,是雙方的一種特定的社會盟約。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使雙方結合趨於規範化的主要手段是風俗、倫理和法律;現代社會亦同樣。而婚姻成立的主要動機不只是在於滿足性需求,還有更複雜的動機。(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9%9A%E5%A7%BB)

曾有研究指,隨著女性學歷的不斷提高,女性有自身的事業,對於婚姻、生育的觀念及需求都起了變化。除了經濟、住屋等,社會風氣亦是其中一個原因,晚婚、不婚成為社會趨勢,亦有原因是經濟壓力、家庭壓力、生育壓力、供養/照顧、教養壓力等。

婦聯於一年前,即2022年3月發佈的“澳門婦女生育意願”調查中指出,“90後”女性即當時23至32歲婦女的生育意願評分最低,為6.02分。超過4成受訪者認為“自身原因”最影響是否生育,6成半受訪者認為最理想的子女數目是“兩名”,已婚已育的受訪婦女生育意願最高。此外,受訪者薪酬越高,生育意願亦越高;而房屋及居住問題仍然是影響居民生育意願高低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去年中,街總發佈的“澳門家庭育兒意向”問卷調查中顯示,僅兩成七夫妻願意生育,該調查指,受訪夫婦認為:家庭收入、居住環境、教育政策最影響夫妻生育意願。有超過8成受訪者表示不會繼續嘗試生育小孩,三大主因依次為“顧不及教育更多小孩”、“經濟壓力大”、“住屋問題”;另超過6成未有小孩的受訪者沒有計劃生育,首三大主因為“希望有更多私人時間”、“教育小朋友壓力太大”、“不喜歡小朋友”。受訪者普遍認為,“家庭收入”、“居住環境”、“教育政策”會影響夫妻的生育意願;而“讓父母有更多時間照顧子女”、“充足的托兒額照顧小孩”等,反映出,適育年齡人士,不願意生育的原因。

結緍不應該只為生育、婚姻亦不應該只剩下生育,婚姻與家庭,都需要細心經營。下期,將探討正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