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447號

2023年08月18日

星期五

澳門人口會成為議題嗎

2023-08-18

澳門應如何提升出生率?相信未來主軸難不開灣區人口移入。

不少人把澳門少子化歸因在生活成本高、難以置業等問題上,無疑是把問題簡化。

日本為鼓勵生育推出政策“Support the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Life”

特區政府最近公佈澳門出生率跌至6.4%為歷史以來新低,隨經濟復甦緩慢,可預示未來數年難望有起色。此情況自受到不少人關注,電台、報章都能看到不同界別對此發聲,有建議進行研究、提升福利、調整現有政策等,但暫時的方針看來是以不變應萬變。

去年,筆者於《生育的數字密碼》一文梳理澳門歷年數據並比對國際數字,相信有閱讀文章的讀者對新近結果不感驚訝,澳門出生率偏低已非近一兩年的事情,而新近公佈的數字亦收集於疫情期間,失業率上升與不明朗前景,父母對生育小孩有保留是絶對可以理解。

事實上,翻查資料不難發現澳門人口組成一直有依賴外地移入的傳統。過往生育率曾長時間位於全球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末席,但人口還能保持強勁增長便是這事實最佳註腳。隨著融入大灣區的政策須求,再加上本地生育率放緩,政府會否進一步放寬移入人口有待觀察。維持整體經濟靠的是旅客,但要推動本地日常消費則有賴居民,年青人作為其中主力,人要從何來?從近年本地休閒娛樂的形態便是告訴居民一則現實,澳門融入灣區的速度可能比坊間想像來得要快。

儘管,澳門人口可以借助外力增長,但還是要“睇餸食飯”。廣州一向是澳門新移居人口的主力,這已不是秘密,相關數字可以在統計暨普查局中找到蛛絲馬跡。惟按廣州市統計局於2021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年出生人口為118萬出生率為9.35%,數字是近11年新低,也是全中國出生人數唯一在百萬以上的地區。澳門作為一個70萬人口的城市(包括外勞),要維持足夠的勞動力相信並不困難。但長遠而言,如何讓本地人樂意「多生」還是有必要性。一項不爭的事實:廣州還會分部份人口到香港。

談及鼓勵生育,相信以下兩句不教人陌生:

「年青議員生返兩個,以起帶頭作用。」及「生育是夫婦個人取向,不會受政府刺激政策…如增加出生津貼、支助等福利影響。」

毫無疑問議員是澳門社會賢達,作用如古代的智將(今稱智囊團),對政策起帶頭作用,而不是所有政策都能在澳門適用這也是客觀事實。澳門作為一個低稅率地方,減稅能否作為有效工具提升生育意願使人存疑,而出生津貼約為五千元在今天的消費力是否有具吸引力,相信更是見仁見智。但若要增加津貼與福利,要提升多大才對出生率帶來正面影響?若說法作這樣轉換,相信澳門人聽到會更耳順。

同樣以低出生率見稱的新加坡、日本與韓國,可說低出生率的三兄弟。梳理世衛歷年數據,這三個國家的出生率長期敬陪末座。應對方式除了降低門檻增加移民外,更加強新移民在本地的適應,有透過成立部門、社區教育與職業介紹。

現針對本地年青人,新加坡除了派發現金、教育與健康津貼外,最為人熟知的是推出經濟適用房(Affordable housing),讓年青人更易上車,另一方面則是增加公家托兒所,鼓勵母親重返職場。

而日本做法更徹底,成立兒童家庭廳(MHLW)專責有關事務。開宗明義提到要全面提供家庭支援,新推出政策“Support the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Life”,望文生義。除了提升育兒假期、減少工作時數、投入資源增設更多托兒所等常見政策外,更透過補貼企業與雇主,鼓勵其在機構內部增設托兒設施,以及讓員工有選擇短時間工作的機會,並創立認證制度,奬勵落實有關政策的企業。

另一邊廂的韓國也不落人後,按OECD研究顯示韓國男女薪資差距顯著,父權思想根深蒂固。儘管以往已推出優先住房補助、提升新婚夫婦借貸額度、租房支援,以及增加父親育兒假等政策,但難以改變現狀。為此,韓國政府在新近一波規劃 (2021-2025)提出了五項政策方向,包括:(1)小朋友健康成長;(2)大家一起工作與生活平衡;(3)為所有兒童、家人提供支援;(4)青年平等支援,以及(5)健全財政與有效傳達等,具體涵蓋房屋、資助、津貼、育兒假期、稅務等層面。三地政府皆意識到,單純的資助難以改變現狀,只有創造讓家人共同照顧小朋友的友善條件,才有望扭轉現在的困境。

全球進入少子化年代,除少數發達國家,各地皆面對同樣困局。因應本地情況,澳門自難直接挪用他國政策作移花接木。不少人把澳門少子化歸因在生活成本高、難以置業等問題上,無疑是把問題簡化。以法國為例,生活成本高額出生率卻長年為歐洲之冠,儘管近年出生率有下滑跡象,還是維持穩定增長。政策除了每月發放的直接資助、托兒補助、育兒補貼,還包括父母的交通、活動等折扣優惠,當然還有誇張的16周法定與最多可申請到480天的補助産假。人口問題一直是法國社會學最關注的議題,其所以能在生活成本高昂情況下,還能保持高出生率,除了移民人口,更重要是建立起全面支援制度,不只有一筆過的資助,而是小朋友成長過程的家庭支援。事實上,在經歷疫情後,在家辦公模式日趨成熟,部份歐洲國家已試行四天工作及補助新生父母在家辦公,可看出友善家庭政策未來發展的端倪。

澳門應如何提升出生率?相信坐擁眾多智囊團的特區政府自有良方,參考歷年政策方針,相信未來主軸離不開灣區人口移入。本地新生率偏低儘管是一項議題,但是否重大到政府會作出傾斜性投放?相信讀者們心中自有答案。特首曾明言,生育是夫婦個人取向,不會受政府政策刺激。從各地經驗得知,若政策所指的只是基本的生活與教育資助與補貼這確是事實,強如新加坡推出居住補助,出生率依舊沒有顯著改變。

然而,若政策是由單向度鼓勵生育到多維度創設更友善的生活環境,則此論述可能有所保留,特區政府過去一直有推動友善家庭政策,成效可留待讀者自行判斷。最近BBC發佈了幾段訪問,是關於中國年青一代生育意願問題,從訪問的回答不難看出問題的關鍵點。

年青父母考量的不只是生育津貼,更包括子女成長、生活質素與發展空間,除此以外,父母也會考量慎重考量養育子女後的生活品質能否維持。相較於過往的世代,要生活而不是單純的生存是最大的轉變,這是所有發達國家或地區必然出現的現象,父母追求的不只是讓子女活著,更是活得有生活品味,與此同時也希望下一代可以有比自己更好的生活質素。若低出生率的應對政策沒有覺察到這種差異,恐怕再多的支援也難以收到成效。

“反正融入灣區後澳門本地出生率不會有人理會吧?”此種評論獲不少人支持,畢竟澳門融入灣區是國家政策,那澳門新生人口多寡真的重要嗎?惟此類評論能成立可能的前提,可能先要通過兩道關卡:首先,廣州出生率下滑已成既定事實,是否有足夠的餘額支援澳門未來十年人口作穩定增長?其次,官媒代表人民網長期關注出生率問題,近年更將目光移至澳門低出生率的問題上,這是否釋出與過往不同的訊號?值得我們再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