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繁華褪盡餘韻猶在待重生

2023-09-23

【特稿】在政府的主導下,六大綜合旅遊休閒企業正陸陸續續地與政府相關部門展開活化曆史片區的工作,在9月21日的文化局新聞發佈會上,特區政府宣佈了有關內港 23及 25號碼頭為據點的活化計劃,在修復保留原有建築的基礎上,將由新濠博亞娛樂接手以“保育-活化-共生”為主題,糅合文化、藝術、餐飲、特色商店、休憩及海上空間等元素開展活化,旨在推動社會經濟、文化及旅遊項目,達至可持續發展的“共生”。

澳門的歷史可以說就是從內港發展起來的,在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上知道澳門的必然知道內港這一名稱,因為來往的船舶都是停靠在內港一帶的碼頭,以至於澳門因港而繁華,依靠蓬勃發展的船運、漁業繼而也就逐漸開闢新的填地,逐漸發展出現在由下環街、司打口、十月初五街、康公廟、沙梨頭等等依海傍而建的街道和社區。

內港地理位置非常獨特,曾經也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區,來往香港和內地的渡輪都停靠這裡,就連目前享譽國際的博彩業,可以說這裡也是它的發源地,但隨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將渡輪碼頭遷往新口岸,相應地也帶走了其他行業,這裡的商業氛圍至此也就一落千丈,再難有起色。不僅如此,一河之隔的對面就是珠海的灣仔,兩地最短處距離不足600米,近年珠海趁著橫琴發展的福利,也順帶把灣仔的經濟和城市面貌發展起來,整個沿岸景色和規劃相對比於對岸的內港一帶城市面貌,似乎都不是同一個年代、同一緯度的產物,澳門內港是時候改變了。

內港碼頭23號及25號建築群雖然佔整個內港區域的位置不算很多,位置處在中間卻能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前可以延伸到沙梨頭水上街市,再過去就到了筷子基遊艇碼頭一帶,後有司打口、下環、媽閣廟一帶,更厲害是面向東面是澳門最有歷史的社區,含括了十月初五街、康公廟、白鴿巢、新馬路等,所輻射的區域對於活化澳門半島舊區起到重要的作用。對於有聲音說政府正部署規劃開通新航線往來澳門內港碼頭與橫琴金融島,這對於通勤兩地的居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好消息,對於發展內港經濟更是一個絕佳的提振手段,有設想是好的,這也是一個政府有作為、有擔當的表現。

在當下探討活化舊區的階段性時期,無論是福隆新街步行區、媽閣塘片區、益隆炮竹廠片區及荔枝碗船廠片區,或者內港 23及 25號碼頭、新馬路及十月初五街一帶都算是摸著石頭過河,以上片區能不能活化成功,就是大企業參與社區活化這套理論,是否得到貫徹落實的試驗地,所以,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我們的六大綜合旅遊休閒企業,他們對於發展澳門的經濟可謂是恪盡職守、盡心盡力。

內港重獲新生的時代就要來臨!這次跟20年前與珠海灣仔計劃興建河底隧道不同,現階段發展內港依靠的還是澳門自己,“一河兩岸”的美好設想是要有,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先建設好自身的發展所需再討論其他可行性的發展為次。內港,目前正迎來發展的良好機遇,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內港繁華褪盡卻餘韻猶在,希望在特區政府、六大綜合旅遊休閒企業,以及全體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將內港建設得更加美好、漂亮。

--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