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刀 隱藏危險

潛意識培養童暴力

蘿蔔刀帶出的意識遠大於玩具

學校家長應予正確教導

2023-12-15

(設計圖片)

蘿蔔刀可隨身攜帶

蘿蔔刀產品琳瑯滿目

蘿蔔刀如雨後春筍

不同年代,都有不同的潮流玩意。進入電子化年代,電子產品、電子遊戲、社交平台等,成為了青少年的娛樂消遣主流玩意,實體化的玩具,在這個數碼化年代似乎有所失色,但是,近期有一款玩具,卻能夠在青少年及兒童當中深受歡迎,成為逆市奇萉,這件潮流玩意便是蘿蔔刀。

不要看少這把體積細細的疊合膠刀,最近數個月,紅遍內地、港澳及台灣。近期,內地、本澳、台灣開始相繼有教育部門或學校發出校方通知,禁止學生將蘿蔔刀帶進校園。小小一把膠刀,背後卻埋藏著另外的潛在的危險,家長及學生、社會需要及早正視當中的問題和風險所在,以及採取適當的措施予以教育。

蘿蔔刀的起源「抖音」

蘿蔔刀今年在社交應用軟件「抖音」中突然冒起,迅速成為青少年和兒童中的一種潮流玩意。蘿蔔刀的起源,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是由1名武漢的大學生,最初將其設計透過3D列印製造,面世後,透過「抖音」發布,旋即在網絡爆紅,並且被大量生產,紅遍大江南北。

以塑膠為主要材料的蘿蔔刀,到底有何吸引之處?可以疊合的蘿蔔刀,外型及結構與彈簧刀相似,由刀柄和刀芯組成,輕輕用力揮動、搖晃,就能輕易把刀刃甩出,過程中伴隨著清脆的「咔嚓、咔嚓」聲,令人有種莫名的減壓感及治癒感。其次,將蘿蔔刀揮動、疊合,尤如一種花式揮刀,若技術好,會獲得同輩的羨慕和稱讚、網友點讚等,有種很酷、有型的自我良好感覺,帶來優越感,地位獲同輩肯定。因為上述多項良好感覺疊加,令不青少年和兒童對蘿蔔刀著迷,愛不釋手,欲在這股潮流中分一杯羹,趕上潮流。

除了蘿蔔刀,同系列玩具的進階班,如屠龍蘿蔔刀、重力蘿蔔刀、閃燈蘿蔔刀、香蕉蘿蔔刀、雙刀、蝴蝶刀等應運而生,不論是蘿蔔刀,還是周邊系列、同款系列進階班,售價都不算貴,以內地網購平台為例,由數元(人民幣)一把起跳,除了網購平,內地在學校附近的不少士多、文具店都有出售蘿蔔刀,可謂遍地開花。不少學生上課前、下課後會前來購買。在本澳市面,出售蘿蔔刀的地方不多,偶然可以聽到有學生談及這種潮流玩意。

為何這小玩兒藏危機?

蘿蔔刀紅遍中國、甚至台灣,除了上述提及能為其主人帶來愉悅感,這件小玩意背後,埋藏的危機,更不容忽視。

有網上短片示範,以膠塑製作的蘿蔔刀刀身,硬度足以刺入蘋果、西瓜,刺穿紙張,具有一定的殺傷力,可以聯想到,若將之刺向人、畜,亦可以對身體、外露的器官,如眼、鼻、咀唇等造成一定的傷害。

更大的危害及危機在於,背後潛移物化的意識。蘿蔔刀的宣傳標語中「看誰不爽刀他一下」、「咔咔咔,看我刀了你」,帶有暴力,但這刀被宣傳當作減壓玩具之用,渲染暴力。以捅人來解壓既不正確,更令未成年孩子施暴的心理埋下了暗示,有可能形成「刀人」的肌肉記憶,潛移默化影響青少年及兒童價值觀,長大後當還到不如意事情,可能會透過以刀捅人來作為解決問題的出口,或者肌肉記憶不受大腦控制,釀成慘劇。

校方通告「禁刀令」

自今年10月起,內地、本澳及台灣有部份學校已經向家長及學生發出校方通告,提醒家長及學生需要注意和正視蘿蔔刀的表面和潛在問題,以及禁止學生將蘿蔔刀帶回校,下了禁令。

孩子成長心理發展有五個階段,包括嬰兒前期(0-1.5歲)、嬰兒後期(1.5-3歲)、幼兒期(3-6歲)、童年期(6-12歲)、青少年期(12-18歲)。過程中,對自我意識增強、重視朋輩認同等有變化和需心理變化,暴力對兒童、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不少研究指出,家庭暴力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包括人格、心理。亦有研究指出,被家暴的青少年身體和心靈都處在困境當中,在生活中缺乏自信,沒有獨立的意識和人格尊嚴,將來可能成為施暴者,影響未來的婚姻狀況、甚或將宣洩對象擴大到家庭以外的人身上,從而演變為社會暴力,造成更大的危害、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目睹家暴者,同樣有可能受到以上影響。所以,對於暴力這種行為,並不受到鼓吹,對有渲染暴力行為的遊戲、電子遊戲、刊物、涉及暴力的電視、電影、動漫等,不少國家地區會列為受限制級別,避免兒童過早或在沒有家長指引的情況下接觸,再者是憂慮心智未成熟的兒童及青少年透過上述途徑,對暴力有錯誤的了解,模仿起來、耳濡目染,不正確的價值觀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建立起來,種下暴力的種子。

家長角色不只限於「禁」

傳統華人社會和家庭中,對於被認定不良的東西,通常會以高壓方式,禁止兒童、社會接觸。較理想的方法,便是教導青少年及兒童、群眾,以正面的角度和態度了解該事件的利與弊、表面及深層意義,透過青少年及兒童建立自身的正確價值、判斷事件的能力,由青少年及兒童自身做好守門員的角色,時刻為自己把關,總比父母守在身邊,以一位直升機家長的角度,為子女先篩選好資訊、物件更有效。

在物件的監管,如安全性、進口政策、深層的影響與分析方面,政府的出入口部門、教育部門可以做好第一重把關,例如產品的設計、用料是否安全?是否適宜某一年齡層的未成年人士使用?質量方面問題,局方當然要把關。當收到意見反映對未成年人士存在潛在的危險、不良意識時,教育部門、社工局都要研究,物件背後潛在的深層意義,加以向校方、學生、家長、社會宣傳和教育。以教育、教導、了解,取代「禁止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