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被質疑隱藏生態島附近白海豚分布資料

2024-01-29

「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於龍爪角,路環南部海域錄得多達廿八個白海豚群體目擊記錄

《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公開版本,中華白海豚的內容多處被塗黑。

【本報訊】環保局局長譚偉文日前表示,有研究顯示未來堆填建築廢料的「生態島」位置並非中華白海豚經常出沒的地方。本澳生態愛好者表示,目前在網上公開的研究報告,只有對局方有利的内容,「生態島」附近的海豚分布資料仍被隱藏,他們要求當局公開關於中華白海豚的完整報告。

《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公開諮詢至下月十六日,為期五十天 (https://reurl.cc/67aNv5)。政府在諮詢文本提出,將於路環以南海域使用建築廢物堆填「生態島」。

前日,環境保護局局長譚偉文揚言,全力推進「生態島」建設,爭取今年(二零二四年)內完成報告,呈交中央審批。他又強調,經研究生態島位置並非中華白海豚經常出沒的地方,牠們主要活動及棲息的範圍在生態島對出八公里外、幾百平方公里的專屬保護區,而在本澳的活動範圍則主要集中機場跑道南端。

對於譚偉文的言論,名為「沃門生態沙漠掙扎日記」專頁(簡稱「掙扎日記」)作出回應 (https://reurl.cc/WRAEzO)。「掙扎日記」由兩名澳門生態愛好者創立,希望透個生態攝影及簡單的文字向澳門人推廣本土自然生態。

譚偉文聲稱,經研究生態島位置並非中華白海豚經常出沒的地方。對此,「掙扎日記」表示,現時已向公眾公開的只有《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

「掙扎日記」指出,在上述報告中,中華白海豚相關的內容置於二百一十一至二百二十五頁。除了有機場附近白海豚的數據,其實亦有「生態島」選址上的白海豚分佈證據,但文字及圖表就則被刻意「塗黑」隱藏。例如,二百二十二頁的「圖5.3-14 中華白海豚主要調查範圍(澳門及周邊水域)」,二百二十五頁的「圖 5.3-17 澳門管理水域中華白海豚分布」。

「掙扎日記」要求民航局公開完整的《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也要求環保局、市政署公開二零一八至一九年、二零二零至二一年度《澳門管理水域中華白海豚調查報告》。

撇除當局的正式調查,「掙扎日記」團隊曾於「生態島」海域進行的自主調查。「掙扎日記」強調,前後共觀察到的廿八群海豚為鐵一般的事實,所有記錄皆具有數據及相片作證(見另稿)。

譚偉文也聲稱,中華白海豚主要活動及棲息的範圍在生態島對出八公里外、幾百平方公里的專屬保護區。對此,「掙扎日記」表示,根據中山大學的相關研究(二零二二),中華白海豚活動範圍廣泛,實際上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中華白海豚核心分佈區位於保護區內(即譚偉文提及的「八公里外、幾百平方公里的專屬保護區」)。

譚偉文也提出,中華白海豚在本澳的活動範圍則主要集中機場跑道南端。對此,「掙扎日記」提出質疑:既然從研究報告中得知機場跑道南端為白海豚重要集中活動地,為何「澳門國際機場擴建工程」於跑道南端的二/三期填海環評仍然被環保局通過?

關於填海工程對白海豚的影響,「掙扎日記」提出,香港港珠澳口岸人工島,同樣為填海造地且面積比澳門計劃的「生態島」更細,建成前該海域有持續記錄到白海豚覓食及社交行為,建成後白海豚對該區整片海域的使用率降為零,即使期後再於該區設立了「大小磨刀海岸公園」亦改變不了海洋生態被毁的事實。

「掙扎日記」也表示,生態保育不應只局限於人為劃分的所謂「保護區」,應要針對白海豚在澳門海域實際利用棲地情況作出保護,保留棲地的完整性,即機場南部至路環南部整片海域及天然岸線。

續指出,目前在伶仃洋至磨刀門水域發現六個中華白海豚社群,其中兩個社群使用澳門管理水域頻率較高,牠們的分佈重心則分別位於磨刀門與伶仃洋,表明澳門管理水域是連接兩個河口水域的中華白海豚關聯度較為重要的棲息地。

「掙扎日記」強調,機場跑道南填海、「生態島」填海,只會令澳門的白海豚棲地嚴重破碎化,「附近其他地方有棲地,所以澳門的不重要」這個觀念是絕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