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質詢黑臉琵鷺數量不升反降疑涉光害

2024-03-05

【本報訊】議員期望當局研究來澳渡冬的黑臉琵鷺數量不升反降是否涉及光害、灘塗及紅樹林修復成效等,環保局局長譚偉文回應,黑臉琵鷺的遷徙與其他候鳥一樣,受氣候、食物和棲息環境等因素影響。

議員梁孫旭在書面質詢表示,經翻查環保局資料,二三年十一月路氹城生態保護區錄得有十四隻黑臉琵鷺,與一九年至二二年同期對比減少二十至二十五隻;但綜觀香港觀鳥會統籌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數據顯示,自一九年起,黑臉琵鷺全球總量續創新高。面對來澳渡冬的黑臉琵鷺數量不升反降,他期望當局能夠研究背後存在的問題,如是否涉及光害、灘塗及紅樹林修復成效等。

環境保護局局長譚偉文回覆時表示,黑臉琵鷺的遷徙與其他候鳥一樣,受氣候、食物和棲息環境等因素影響。該局未來會繼續完善路氹城生態保護區的灘塗和紅樹林等生態資源,優化鳥類的棲息和覓食環境。

翻查環保局的一二年新聞稿,在路氹城生態保護區所觀察到的黑臉琵鷺數目持續增加,截至十一月中旬,已觀察到五十五隻黑臉琵鷺來澳度冬,超過上一候鳥季期間所錄得的最高數量。事隔十年,由五十五隻降至十四隻。

梁孫旭也詢問,據瞭解,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是全球最大的遷飛區之一,為了保護遷飛區內的鳥類,現時有不少政府、國際機構、非政府組織簽署夥伴關係協定,成員間可加強合作、交流訊息和分享經驗。特區政府會否考慮與內地或外地相關保育組織交流合作,汲取其他地方的經驗?譚偉文表明,特區政府暫未有簽署關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合作協定。

據香港觀鳥會介紹,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覆蓋範圍廣闊,由北極圈一直伸延至亞洲、澳洲及紐西蘭,長一萬三千公里,其完整性對每年五千萬隻途經此航道的候鳥相當重要。

「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係」是亞洲最大的候鳥保育網絡,成員包括非政府機構、國家的政府部門及專家學者。香港觀鳥會於二零年正式成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係」第三十八位成員。

據香港的政府部門(漁農自然護理署)網站介紹,米埔內后海灣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內其中一個重要的停棲地。這地於九六及零一年分別加入「東亞─澳大利亞涉禽保護網絡」及「東亞雁鴨保護網絡」;零六年,這兩個網絡轉換成「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鳥區網絡」的一部分。

另外,關於路氹生態保育區的保育成效,譚偉文表示,該局透過定期清理生態區的外來物種,確保本澳原生植物有適當的生境生長並提升灘塗功能,改善水鳥、魚類和底棲動物的生活環境。近年生態區的物種基本維持穩定,已達到預期成效。具體工作刊於每年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和部門網頁。

市政署表示,自零九年起持續於東亞運大馬路沿岸灘塗種植紅樹苗木,截至二三年已累計種植超過四萬多株紅樹苗,現時紅樹植物生長良好,除綠化了海岸線外,亦為濕地生物提供了棲息活動空間。同時,持續對轄下的濕地進行養護及優化,包括對外來入侵物種進行監測和治理工作,以維持物種多樣性;更換及重整濕地老舊的設施,以保障遊人安全;更替老化植物,以提升園區的植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