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征程再啟航

中國一帶一路 共建共贏謀發展

2024-04-12

自古以來,澳門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中的重要一站,在如今「一帶一路」、特別是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力。澳門是貿易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區,它的法律體系、商業運作模式甚至與一些葡語國家和地區接軌。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于2013年秋先後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為華文教育的交流、融合與發展帶來新契機,也提出了新要求。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于2013年秋先後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為華文教育的交流、融合與發展帶來新契機,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共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華文教育持續發展?華僑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華文教育聯盟(簡稱“絲路華教聯盟”)秘書長胡建剛早前接受記者專訪。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絲路華教聯盟在廈門成立。這是怎樣的一個社團組織?它的成立有何意義?

胡建剛表示:2023年12月16日,絲路華教聯盟在廈門成立。聯盟由福建省僑辦、僑聯、省教育廳、省中華職業教育社和華僑大學發起,在友好協商、合作發展的前提下,聯合國內學校、海外華校及華教組織自願成立,是一個華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交流合作平台。

成立絲路華教聯盟,是為了踐行“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推動“海絲”沿線國家華文教育機構深度合作,在教師培訓、人才培養、文化體驗、校際交流、資源建設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助力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海絲”沿線國家華文教育走過了怎樣的一段路?

胡建剛稱:“海絲”沿線國家,是中國人海外移民最先抵達的地區,也是海外華文教育萌發之地。

歷史上,有書面記載的最早華文學校,是1690年創辦于印尼巴達維亞(現雅加達)的明誠書院。新加坡的萃英書院成立于1854年,辦學時間維持了百年之久。馬來西亞檳城孔聖廟中華學校的禮堂內,至今仍懸掛著清朝光緒皇帝的御賜匾額“聲教南暨”。

“海絲”沿線國家的華文教育,走過了一段從華僑國民教育到中華語言文化民間教育的歷程。最早的華文教育,是華僑在海外對子弟進行的綜合素質教育,是中國國民教育在海外的延伸。

幾百年來,海外華文教育始終秉持無私奉獻、傳承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弦歌不輟。

“海絲”沿線國家華文教育呈現哪些新特徵和新需求?

胡建剛指出: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走深走實,“海絲”沿線國家華文教育呈現四個特徵:

一是華裔子弟與當地友族子弟並重。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本地人子女進入華文學校學習;另一方面,隨著更多的國家把中文列為中小學的可選修外語之一,越來越多的所在國主流學校與華文學校合作,開設中文課程。例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華僑中文學校,已為當地三所大學開設漢語課,每年修讀漢語課程的墨西哥大學生達400多人。

二是文化傳承與文明互鑒並進。華文教育有助於海外華裔青少年瞭解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積極吸收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華文教育正日益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成為他國民眾認知、理解、欣賞甚至認同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德國法蘭克福華茵中文學校榮獲2020年法蘭克福融合獎,成為首個榮獲該獎項的亞裔團體,就緣于該校在給法蘭克福不同族群孩子教授中文的同時,重視師生多元化、文化活動多元化以及社會交往多元化。

三是語言文化與職業漢語並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對以漢語作為職業用語的國際職場人士的需求越來越大,漢語的應用價值不斷提昇。基於此,“海絲”沿線國家華文學校應主動介入“華文+”職業漢語教學與培訓,培養職場漢語人才,為共建“一帶一路”培養海外急需的華文人才,並使之發展成為新的增長點。

四是實體課堂與“雲課堂”並存。新冠疫情暴發期間,“雲課堂”“雲校區”等成為華文教學的主流形式之一。進入後疫情時代,雖然“海絲”沿線各國分階段、分步驟恢復了線下實體課堂華文教學,在線教學也保留了下來。面向無華校地區的生源開展文教學,或需聘請異地異校優秀師資進行教學時,線上教學具有獨特優勢。

同時,“海絲”沿線國家的華文教育,也正面臨著華文教師數量存在缺口等問題。此外,諸多在線青少年教育機構轉戰海外中文培訓賽道,藉助信息化技術快速拓展中文教學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擠壓了傳統華文學校的辦學空間。

如何共推“海絲”沿線國家華文教育持續發展?

胡建剛表示:針對以上新需求與新問題,建立一個面向“海絲”沿線國家華文教育領域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平台,就非常有必要。秉持“互助、共享、雙贏”理念,才能有效打通“海絲”沿線國家華文教育發展的堵點。

為此,絲路華教聯盟將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一是助力聯盟成員單位師資隊伍建設,推動優秀師資力量共享。組織海外盟校教師、管理人員到國內盟校培訓、進修,選派國內優秀教師赴海外盟校講學、授課,提昇“海絲”沿線國家華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推動絲路華教聯盟師資信息庫建設,實現師資共享。

二是大力推動成員單位之間開展交流合作,舉辦華文教師“手拉手”、華裔學生“面對面”等活動,促進海內外師生加強瞭解、增進友誼。推動國內學校與海外華校締結姊妹學校,開展校際交流合作。截至目前,聯盟已推動福建省中華職業教育社與菲律賓華教中心簽署了“華文教育+職業教育”合作備忘錄,有10餘組聯盟成員分別簽署了華文教育校際合作協議。

三是瞭解一線華文教學需求,針對性進行教學資源建設。共建共享反映中華文化、“海絲”文化、福文化的微視(音)頻,開設“絲路華教·八閩微課堂”。與海外成員單位深度合作,完善、研發針對不同國家的本土化華文教材。研發華文教育智能化產品,支持華文教育機器人“出海”,推動海外華文教育信息化、智能化。

四是加強學科建設,開展華文教育研究工作。每年舉辦一屆“絲路華教研討會”,海內外聯盟成員單位輪流舉辦,開展華文教育研討,為聯盟成員搭建研討與交流平台。設立調研性華文教育專項研究課題,重點支持海內外聯盟成員之間的合作研究,形成一批有應用價值的智庫型研究成果。

華文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胡建剛表示:華文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在大力推動華文教育產業化、中華文化傳播社區化兩個方面大有可為。

推動華文教育產業化,必須引導、支持聯盟成員與走出去共建“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加強聯系,精準把握各類企業需求,為在地化發展的中國企業提供全口徑、定製式的語言文化系列服務。在此基礎上,倡導聯盟成員強強聯合,資源共享,協同制定行業標準,共創華教產業品牌。

一所華文學校,就是一個中華文化中心,具有社區型文化傳播的特點,具有較強的可接受度。“海絲”沿線國家華文學校須基於多元文化理念,打造中華文化社區傳播的本土化品牌項目,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各國各地區文明的交流互鑒,持續為共建“一帶一路”架起“民心相通”的橋樑,夯實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