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湧現結業潮 莫怪商戶不轉型

2024-04-23

【來論】日前,在立法會舉行的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上,特首與立法議員圍繞政府施政工作和社會民生事務等問題展開溝通。其間,無論是議員的提問,抑或是特首的回應,很多時都交集到盤活民生區、扶持中小企的焦點上。

幫扶中小企、提振舊城區,在澳門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雖然十多年來當局和業界為此都做了不少工作,唯礙於種種原因的影響,進展始終成效不彰。特別是經過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以及近年地緣政治引發經貿矛盾的不斷碰撞,本澳無法躲避牽連,導致整體營商環境每況愈下。加上實施“澳車北上”的新政,促使不少中產人士的消費向內地轉移。另一方面民生區又因道路擠逼、停車缺位、店貌殘舊而難以撩逗遊客入內遊覽購物的興趣,所以北區和新橋、下環等區域客流冷清,市面寂寥、店鋪門可羅雀,不少店主反映經營收入對比疫情期間普遍縮減二至三成。現時中小企經營日漸艱難固然不在話下,就連老字號商家和品牌企業也備受各種壓力而感到難以為繼。疫情解封始初,不少商戶盡管肩負著疫情援助貸款的還款壓力,以及外勞申請審批不易的困難,仍滿以為捱過疫情幾年的艱苦日子,經濟一定會很快復甦,守得雲開見月明,於是乎充滿信心,店鋪裝修的裝修,擴充的擴充,決心擼高衣袖大幹一場以求東山再起。沒料到嚴竣的現實仿如一盤冷水兜頭淋下,澆熄了他們的滿腔熱情。由此可見中小企的思想並非僵化,更不是安於現狀而不思進取,而是一種萬般的無奈。眾所周知,凡經商者其經營狀況不管如何,每月的剛性成本負擔如店鋪租金、僱員薪酬、銀行貸款、援助借貸和水電雜費等俗稱“燈油火臘”是一分一毫也絕對不能拖欠的,疫情至今眾多的商企一直在負債虧損經營,究竟何時才是盡頭?普遍看不到前景,對未來失去信心,於是乎覺得長痛不如短痛,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壯士斷腕結業離場,結果就湧現出一輪實體店鋪的結業潮。

官場和社會有種意見認為,經商者在踏足市場之前,就應對企業營運的賺蝕盈虧在思想和措施上都要有足夠的準備,市場競爭汰弱留強是正常規律。要避免淘汰,在科技創新進入數字化的新時代,中小企業不能只安坐櫃檯完全依賴熟客回頭光顧,而應該抓住機會開展電商平台的宣傳和推銷,改善經營模式,實現自身的升級轉型。問題是有頭髮誰想做癩痢?中小企難道不想與時代發展同步?唯升級轉型在實際上知易行難,確實力不從心。

疫情橫行肆虐就是幾年,連政府部門、衛生機構、專家學者都無法預料,人們又怎能苛求中小企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未卜先知,樹立足夠的心理準備去承受重挫?同時又儲備足夠的資金隨時填充不斷虧損的無底洞?疫情解封社會復常後,市場結構與消費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小企經營者面臨種種挑戰,當然希望運用科技革新經營模式去拓展生意,難處在於,他們之中絕大多數是傳統店鋪如雜貨店、雲吞鋪、牛雜檔,成衣攤等又多以家庭式的小規模經營,怎能侈望年歲較長且文化不高的店主單槍匹馬地去參加什麽互聯網、區塊鏈、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等等的運作,以促成經營模式的裂變而華麗升級轉型?店鋪結業潮的湧現,固然同服務欠缺多樣、電商宣傳不足、本地消費外流、內地品牌進駐等因素有關,但民生區客流稀疏店鋪生意不似如期才是主因。現時遊客猛增店鋪租金亦水漲船高,尤其是金沙中國綜合度假休閒企業為活化歷史片區,推出“草堆街創業方案大募集”項目,公開宣佈對自備定額開業資金進駐草堆街的優選企業分階段予以金額上限為100萬元的創業資助,更是對刺激店租上揚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令街邊地鋪與工業大廈的租金上升幅度達到20%,一些甚至達到了30%,連大型超市連鎖店也叫苦連天。營商無利可圖反過來令投資者望予卻步,結果某些地段的店鋪即使減少租金仍無人問津。

近期當局成立跨司工作組,並推出“海濱尋寶”、“下環巡禮”等活動,以圖多元活化歷史片區,這固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僅靠搞一兩場文體活動去帶動經濟,其影響畢竟有限,亦難以持久。要振奮業界鬥志,吸引客流入區。政府應以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大作為去刺激消費,鼓舞中小企重樹經營信心。政府既然能與業界和社團合作推出“周末北區消費大獎賞”,同樣也可以按此思路和辦法,發放涵蓋全澳各區普惠性的本澳消費獎賞券或本地消費實額比例抵扣優惠券,刺激經濟發展,吸引外銷資金回流。與此同時,當局應加強與業界合作,加快建立澳門直播服務中心,為包括中小企在內的本澳企業提供線上宣傳、產品包裝設計及倉儲物流推出跨境的一站式服務。舊區還有必要做好整個交通配套工作和整治交通秩序,打造安全舒適的街道環境。為增加區內人流,應在主要交通位置和娛樂場出入口地方,多設置一些醒目的引客入區導賞路牌。另外。可考慮由度假休閑企業與有關部門協調,在主要旅客入境口岸和輕軌轉乘站,建立六大活化片區文遺古跡點對點的旅遊巴士快線,解決遊客“轉乘不懂、打的困難”的問題,推廣特色商戶,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舉措為民生區引入客流。同時要融合多種藝術元素,以融舊立新的辦法做好市容美化工作,吸引年青的消費群體進入消費,甚至打造成為突顯本澳文化特色的新熱點。此外,極有必要實事求是地解決中小企的外勞名額審批,以及抗疫期間發生的援助計劃和特別援助計劃的還款問題。只有扶持中小企業,激勵投資信心,盤活街區經濟,促進各行各業共榮共生,社會才會持續發展,重現澳門昔日輝煌。

--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