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3988號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維特效應」情緒上的「流感」
社會各界必須認真關注對待
2025-05-23
為何自殺問題就如禁忌的大門,有著一種不能隨便打開的忌諱?為何不能談太多自殺細節?主要原因是,自殺個案和過程的過份詳細曝光,會引起模仿(Copycat suicides)的發生事件,自殺模仿亦稱為「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維特效應就像情緒上的「流感」,維特效應即是在媒體高度宣傳的自殺後模仿自殺,因此自殺現像具有模仿性和傳染性。社會各界應該要認真關注並對待這種傳染性的任何可能性導致自殺模仿。亦指出有研究顯示,媒體對自殺新聞大肆渲染實際上會引致大眾自殺企圖和想法增加。
凡事有兩面 報導自殺是壞事?
解決「維特效應」就是「巴巴吉諾效應」(Papageno effect),Thomas Niederkrotenthaler奧地利工作組在2010年確認「巴巴吉諾效應」能夠解決「維特效應」發生。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媒體可以預防自殺行為,而媒體的角色可以推廣宣傳專業心理健康服務來減少「維特效應」的發生。與此同時,心理健康與自殺學研究所及Tallinn University社會保健教授Merike Sisask在其研究中指出,「不負責任的媒體報導」所造成的後果甚大。當媒體拒絕宣傳自殺事件或改變他們提供自殺事件的信息。
在社會媒體宣傳自殺事件容易引起大眾「負面情緒」讓大眾受到這些負面影響感到無力與無助的同時,也能夠增強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識,找出可以調節自己情緒和心理減壓,提高心壓抗壓能力。
相關個案 一個都厭多
今年首季,根據衛生局澳門自殺死亡監測結果顯示,共錄得18宗自殺死亡個案,較去年首季減少4宗,自殺死亡原因主要與賭博或財政問題、精神病、慢性或生理疾病有關。社會工作局在本年首季共收到84 宗自殺相關通報跟進個案,較去年首季減少15宗。而社工局指出,每年透過警方跟進的自殺未遂個案約有300多宗。
今年首季本澳自殺個案同比雖然呈減少,但 5月接連發生多宗居民自殺,引起不少居民關注。袁志海反映,今年1月至5月上旬,自殺個案與去年相約,但5月上旬起,社會對相關個案感覺到嚴重咗,他相信主因是因為「(頻)密」左。同時由於在社交媒體上,有上載部份個案,令社會的感覺較強烈。
他續指,明愛屬下的生命熱線,凱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24小時求助專線等,有關企圖自殺的個案也有很多,數目是自殺個案數倍。並指,「自殺問題一個都厭多」,也令人痛心。而自殺個案在社交媒體或新聞報導中被報導後,容易感染到其他人,認為政府需要進一步關注自殺問題。
青年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群體
自殺成因多和複雜,近年除了青少年人群,中年人群及長者群體都有增加,而且各有群體有不同,由於中年人群年齡層、範圍等較闊,較難有針對性的措施,而長者人群則大多數是因病而有輕生念頭。又反映,部份有情緒或精神健康問題的青少年可能未了解自身精神狀況,或處於抗拒、否定的階段,亦由於社會對精神健康人士仍有標籤化,令有關人士不願意向精神科求診。
青年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群體,袁志海表示,近期不少青年人的自殺未遂或自殺個案中,往往是精神、情緒控制不了,便衝動進行自殺行為。由於自殺有漣漪效應,青年人會互相模仿,仿如會傳染、令其他人模仿,按照世衛6要8不要建議,傳媒及社交媒體上不要談及太多細節,否則別人會模仿。袁志海也指:「不是每個都會受很大影響,但有部份人士會受影響,媒體有影響力,希望網民、媒體小心處理相關的消息,避免過份渲染引起漣漪效應。
目前外展服務僅一個團隊
社工局及政府有關部門都加強了社區、特定服務對象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期望透過資源下沉社區,進一步加強全民關注精神健康和共同做好「生命守門員」,關注自身、親友,減低自殺個案。他反映,目前僅一隊外展服務團難以照顧整個澳門的需求。故建議,政府加強在精神科外展工作上的支援,由社工、心理輔導、醫護結合,增加外展隊專業人員的組成範疇,同時需要增加外展隊的數量,分區開展外展工作,以接觸、跟進二次個案及隱藏個案,透過社服人員的持續接觸和跟進,讓個案持續接受後續服務和支援,「幫多啲人唔洗結束生命」。
提到如何處理負面情緒,社工局局長曾建議以多做運動或彈琴等方式抒緩個人情緒。近年,“以愛同行-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持續入校加強青少年的情緒教育,駐校輔導員、社工、教師都提高了對學生情緒的關注,亦在課堂中加入相應課題和加入心理評估,透過初步篩查,辨識比較有效、大機會有危機、甚至高危的學生。
政府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支援
一名受訪的高中生表示,在班務課或公民教育內容中,不時會滲透有關生命教育、情緒管理的課題,與學生共同探討及灌輸情緒管理、處理壓力的正確方法或尋求專業服務的資訊、渠道等,自身對相關認知因此而有所增加,同學間對有關問題的處理也有了認知,認同一定程度上有助學生對於壓力、情緒管理的應對。袁志海亦認同有關工作,包括在課堂中加入心理健康課題,是好事。他相信,在學校環境要三管齊下、同學間相互扶持,共同做「生命守門員」,多關心、多陪伴身邊人,當自身或身邊親友有問題時,可以建議向專業人士或機構尋求有關服務。目前接近考試周期,他希望,教青局多關注青年狀況,同學們之間相互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