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0118號

2016年01月18日

星期一

更館

2016-01-18

『小心火燭』、『提防瓦面』,在昔日的粵語片中,常會看到打更者晚間在街道上巡邏時所呼叫的語句,打更亦即更練,當中『更』是指更鼓,是更練在巡邏時敲打更鼓作為報時。上世紀初,時鐘並未流行,人們在夜間要靠打更者拷打更鼓報時始知時分,每一更是兩個小時,夜時分為五更,即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五更打完已天亮便『散更』,更夫完成了夜間報時工作。

更練早期社區『保安員』

昔日更練除打更報時外,更負責防火、巡邏,維護社區的治安工作,是早期的『保安員』。在廿世紀初,粵、港、澳地區一般樓房,多是平房或兩層高的屋宇,屋頂多是用瓦片蓋搭,廣州人稱之為『瓦面』,一些屋宇瓦面砌有磚塊,可以讓人步行而過,故晚上更夫巡邏街道時,會呼『提防瓦面』,在風高物燥時又呼『小心火燭』,提醒住戶防火。

行業已隨時代發展消失

更練這古老行業,在粵、港、澳地區曾盛行,亦隨著時代發展而消失,廣東在戰後不久已沒有更練執勤,香港亦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警方設立了『衝鋒隊』專責在街道巡邏,全面取代了『更練團』工作,澳門在七十年代後已無更夫,更練此門職業從此消失,昔日更夫聚集出勤之地的更館亦已逐一拆掉,隨同更練不復存在,現時粵、港、澳地區尚存的一座更館,是座落在本澳沙梨頭麻子街,沙梨頭土地廟旁,早前文化局出資修復後,變身為展覽館,於上月對外開放,讓人們認識和了解澳門城市及社區發展當中,服務社區的民間傳統價值。

更練,可說是華人社區的保安文化,對昔日社會治安起著重要作用,變身為展覽館的『沙梨頭更館』,正好展示了更練行業的文化。『沙梨頭更館』由文化局和沙梨頭土地廟慈善會合作籌設,文化局表示;文化局估計此更館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年代經已存在,為了活化沙梨頭更館,當局五年前開始建築測繪、結構修復工程、壁畫修復等工作,希望盡量重現更館原有建築格局、室內擋土大石、牆身壁畫等獨特元素,其後又委託學者硏究澳門更館和更練制度的歷史,豐富更館歷史資訊,加深公衆認識昔日澳門更館的文化和歷史變遷。

沙梨頭更館變身展覽館

變身為昔日打更行業展覽館的『沙梨頭更館』,是本澳碩果僅存的更館建築物,亦是昔日澳門街區更練(更夫)活動的見證,『沙梨頭更館』展示空間劃分為『澳門的更館』及『更練形象』兩大主題展室,修復後的更館,不但重現昔日打更與社區關係密切的行業形態,亦能讓市民了解自身的城市發展,弘揚守望相助,服務社區的民間傳統價值。更館除了展出打更行業的歷史、打更方式及更練條例的內容外,亦展出與打更有關的用具及物品,如銅鑼、木梆、水槍、銀哨及更費收據等。更館內設有展室,通過更練形象圖以及口述訪談,述說昔日更練在社會報時、治安、防火和警示上的職責和貢獻。

『沙梨頭更館』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傍晚六時(下午五時半後停止入場),逢星期一休館,公衆假期照常開放,免費入場,查詢可電八三九九 六六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