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60325號
2016年03月25日
星期五
居民冀打通『掘頭路』疏導交通
2016-03-25
【特訊】在近日的城規會上,為了紓解黑沙環往返中區的交通壓力,交通局研究打通美副將大馬路至觀音堂街的道路,將牧羊巷8號“掘頭路”變為公共道路有助於疏通、分流駛向黑沙環的車輛,且可擴大可以提高道路使用率,有助緩解俾利喇街常年的塞車問題。
俾利喇街一到繁忙時段,塞成一條“長龍”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在未來望廈公屋和巴士總站等設施建立,會有更多人口入住望廈,原有的道路早已不能滿足現時出行的需要,未來出行更需要。亦有社會意見認為牧羊巷屬於“掘頭路”,世界各地都有打通來理順交通的趨勢。此次應順應趨勢,把握機會增開路網。若打通,可以減少駛向黑沙環車輛繞路的情況,縮短行車距離。可以適當的紓解本已擁擠的舊區交通。
今次道路規劃涉及面比較廣,不僅有私人物權、居民期望等方面,亦有文物建築存在,若打通,需做好很多方面的考慮。對於坊間有意見認為康真君廟相距大廈不夠五米,大車難出入,亦不應該移動廟宇來增大行車道路,認為此次修路是冒著各種風險去做,不值得。
但因本澳地小人多,房屋供應量不足,要整改必定涉及地面建設。在澳門“文遺法”出臺之後,古建築必然會增加,早前有社會意見指不能因文物而無法居住,亦不能應因發展而破壞文物。對於道路上面的文物建築和私人物權進行有效的平移是最好的出路。早前,本澳曾到高雄參觀學習高雄先進的古跡建築物平移的成功經驗。就是專門為修路做好準備,相信這次修路有關部門亦有去觀察研究,不應再以個人私利而令計劃擱淺,盡早研製出方案解決路面問題。
在平移文物建築可以實現的情況下,應考慮將道路實用性最大化。不應因原有道路面積狹窄,讓大車難以通行,使道路使用率得不到充分的運用。現時路面如果不可以讓所有車輛通行,那俾利喇街塞車的現況依然無法改善,甚至造成更大的擁堵。應該將路面打通的同時,組織專業團隊對私人業權和文物建築進行有效的平移。擴大牧羊巷原有的道路面積,讓所有車輛可以自由通行。真正起到車輛分流,舒緩交通的作用。若阻塞的道路得到緩和,亦可以加大車輛和行人的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