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604號

2018年06月04日

星期一

『綜合化』 街市失本色

2018-06-04

位於內港海傍爹美刁施拿地大馬路的新水上街市(沙梨頭街市),於今年三月正式啟用,新水上街市是本澳最新重建的『綜合體』街市,是繼營地街市、下環街市、台山街市後,第四個重建的街市,當局正計劃對紅街市進行重建,以符合『現代化』需要,不少人擔心,澳門具文化歷史的街市,將會在當局的重建下消失,就如同曾被視為有建築特色的舊下環街市般,因重建而不復舊貌。

新水上街市與其他重建的街市一樣,具備了『綜合體』的格局,內裏設計除了必有的街市檔販外,還設有熟食中心、停車場、活動中心、禮堂閱覽室、多功能室、辦公室等等設施。樓高十三層的街市綜合大樓,與其他街市有別之處,就是各個樓層都設有洗手間及傷殘人士洗手間,達致傷健共存目標,此外從新水上街市的活動中心玻璃外牆或露台處,可觀看內港景色。

重建街市難復舊貌

澳門共有九個街市,當中路環與氹仔各一個,澳門區七個,分別是沙梨頭街市(水上街市)、營地街市、下環街市、台山街市、祐漢街市、紅街市(提督街市)和雀仔園街市。七個街市中,沙梨頭街市變化最大,位址幾度遷移,沙梨頭街市的前身為南京街市,位址是現時的工聯大樓,曾是附有戲院的街市。在南京街市興建之前,區內的泗孟(口旁)街市(一八八四年建)是澳門首個現代化街市,至上世紀初,泗孟街市被南京街市取代,到一九七六年,沙梨頭街市水上街市啟用,取代了南京街市。至二零一五年,水上街市需要重建,街市檔販要遷至附近的臨時街市營運,直到今年三月初,新的水上街市綜合大樓落成啟用,原街市檔販再遷回新街市營運,新水上街市較重建前增加了不少販檔位,並成為全澳最多檔販和最現代化的街市。

水上街市經重建後成為最大座的綜合街市,而最早的綜合式街市則是祐漢街市。祐漢街市之名,是因為市位處於北區近祐漢新邨,祐漢新邨是區內最早建有的屋邨,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已落成,隨著祐漢新邨一帶經卅多年發展,區內人口迭增,澳葡當局在九十年代沃在該處興建一幢現代化的綜合街市大樓,取名祐漢街市,祐漢街市於一九九四年落成啟用,內設有熟食中心、乾貨和成衣小販檔,以及多功能室、辦公室等設施,是當時首座綜合式街市大樓。

人口密集造就綜合街市

在祐漢街市啟用後,營地街市、台山街市及下環街市,先後於一九九六年至二零零九年重建成街市綜合大樓,如同祐漢街市般運作。各座重建後的街市,都增加了市販檔攤,以符合『現代化』的需求。沙梨頭水上街市在重建期間,當局在附近設有臨時沙梨頭街市,在新水上街市落成啟用後,該臨時街市將作為紅街市重整期間,給予紅街市的檔販營運,成為臨時的紅街市,待紅街市重整工程完成後,該些檔販便遷回紅街市經營,至於紅街市重整工程何時動工,則仍未落實。

澳門的街市演變,就是澳門社會和城市發展的一種展現,多個街市都有其與社區關係的歷史,沙梨頭街市、營地街市、下環街市,都曾因為要『現代化』和擴展,要以臨時街市方式續營運,台山街市則是由臨時街市轉變為綜合大樓的街市,原因是昔年該區並非『舊區』,居住的多為政府安置入住社屋的貧困人士,

或清拆木屋受影響的居民,彼等入住包括台山平民大廈、台山坊、青洲坊等屋邨,為應對四十多年前上述地區居民需求,當局在台山區設立『台山臨時街市』,此『臨時』街市卻營運了數十年,至二零零五年台山街市綜合大樓啟用後,『台山臨時街市』才結束營運,『台山臨時街市』可算是營運期最長的『臨時街市』,此一情況,亦反映出該區的發展較為緩慢,街市的,臨時』營運期才會如斯長。

台山街市臨時數十載

多個舊區的街市,都有其不同興旺過程和社區歷史,部份街市的建築設計有其特色,是城市發展文化的一面,最早的街市--泗孟(口旁)街市雖已消失,街市的門樓遺址仍存在十月初五街區,訴說了城區的發展歷史。曾被稱為富有現代主義風格的舊下環街市,在拆卸重建後已難存其獨特風格。當局正計畫將紅街市進行重整工程,此座於上世紀卅年代(一九三六年六月)建成的街市,建築別具特色,上層四角落都建有小塔樓,內外設計都是當時前瞻,以利於衛生環境和管理,紅街市於一九九二年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建築物,可見其建築風格突出,去年更被列為建築文物,相信在重整工程後,定會保留原有面貌。

而另一座差不多『同齡』街市--雀仔園街市(建於一三三九年),是西式單層方形建築,四角有入口,內設固定攤檔,呈回字形分布,與紅街市是同一時代的建築。有間選議員曾提議亦將雀仔園街市重建,雀仔園眾多攤販則認為,街市改建亦無助增加人流,認為要增加街市的使用人流,非單靠改建就可解決問題,改建工程亦會令人流進一步減少,影響附近商戶生意。且不少人指街市建築具有特色,政府應予以保留,有學者批評,政府不能將所有老建築拆清光,認為雀仔園街市有歷史價值,應予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