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80604號

2018年06月04日

星期一

街市﹕最接地氣

2018-06-04

亞洲五十最佳餐廳頒獎禮早前在澳門舉行,多位亞洲頂尖名廚出席,彼等並在活動期間,參觀了本澳多個街市,包括紅街市、營地街市和下環街市,藉此了解澳門地道食材和本澳飲食文化。在參觀街市時,名廚不時與市販交流,有名廚認為,澳門街市非常有活力,『原裝』展示食材,凸顯出食材的新鮮,讓揀選者有信心。

的確,未經包裝的食材展示,可使選購者更有信心,出售食材地方,除街市外,尚有超級市場之類的商舖,而街市,則是普羅大眾選購食材的主要地方,家庭主婦、『煮夫』和不少食店廚師,都愛到街市買食材,除認為較價廉物美外,更因為選擇多。

民以食為天,想食心水好嘢,就先揀選好食材,在街市選購食材時,可與市販互動了解如何將食材做得更好佳餚,例如哪類豬骨煲湯最好,某些魚類清蒸最鮮味,邊啲肉類炆燉最有益,都可向檔主請教一二。此外,對於哪個街市的海鮮最多揀擇,哪個街市的豬牛肉最新鮮,哪個街市的蔬菜最價格便宜,『師奶』們最清楚,很多家庭主婦都視逛街市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街市;可謂最貼近民生的地方,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場所,也是民眾與社區的接連點。

街市屬生活不可缺場所

現代年輕一輩,尤其是尚未結婚的年輕人,對於街市是較為疏離、陌生的,因為他們兩餐多由父母搞掂,包括買餸和煮食,或由家傭處理,年輕人較少會去街市買餸,就算要煮餐食,多會去超級市場買食材,原因之一;是認為街市『濕漉漉』,污糟,嘈吵、又有很大的魚腥味,其實;青年人對上述街市環境的不喜,正是街市的特點,『有腥氣(有聲氣)』的街市就應該是這樣的,才能反映出民間生活文化的一面。

『街市』二字,原演變於昔日的集市、墟市,街市;顧名思義是街上的市集,在城市未有規模發展前,人們販賣食材,多是在街上擺檔,包括售賣蔬果、鮮活魚、三鳥和肉類,因攤檔多設於街道路邊,故此販賣食材的地方被稱為街市。街市的英文是『Street Market』,意即街上的集市,葡文是『Mercado』意即大街上擺賣的集市。街市與一般的市場有別,市場較為『縮水』或單一化,例如跳蚤市場,氹仔的集市,又或服裝市場,電器市場等等,多數以售賣乾貨主。至於超級市場Super Market,名字是超級,很多貨品出售,但其售賣食材的品種,較街市少得多,鮮活食材更缺。

『有腥氣』反映生活文化

雖然現今超級市場也如街市般,提供了魚、肉類和蔬菜等日常生活的食材,但品種則不能與街市相提並論,走進街市選購食材,除多揀擇外,且可以『有價講』,買得便宜點,又可以與檔販互動,買到『心水』食材,感受街坊人情味,此是在超級市場難以領會的。家庭主婦多喜去街市買餸,固中原因,年青一輩是難以理解的,超級市場不能取代。

街市,亦是社會和城市發展的一個體現,百多年前,澳門的街市都是集市式擺檔售賣,由於欠缺管理,故此集市凌亂且衛生環境差,澳葡為推行現代化發展,於一八八四年建成首個現代化的街市──泗孟(口旁)街市,隨著十月初五街內的泗孟街市啟用後,澳門亦進入城市化發展,稍後日子,澳門各個社區都建設了街市,以方便市民購物需求。雖然社區街市陸續建設,但仍難全面取代街道兩旁的集市式擺賣,例如新橋區的五街集市式檔販(義字街、盧九街、群隊街、道咩啤利士街、羅白沙街市集),便被視為澳門民間生活文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