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支援改善智障人士生活

2011-12-12

另一個背景有點類似的智障家庭,則面臨家長老化的問題。小明是來自九兄弟姐妹的單親大家庭,年幼時因家裡人多,母親疑難兼顧太多,一時忽略其患上腦膜炎的症狀,延誤了治癒,最終影響腦部發展,造成輕度智障,並有視力殘缺的問題。五歲那年,其母亦去世。 已沒有與小明同住的姐姐鄭小姐坦言,小明是兄弟姐妹合力帶大,但對於他一路以來成長過程,一家人都會感到有壓力和責任,可幸的是,現時三十出頭的小明,能讀過一點書,起居又可以照顧到自己,並在社企裡找到一份汽車清潔的工作,情況已較許多人好了。 近十多年來,隨著兄弟姐妹出來組織自己的家庭,只餘小明與老父還居於舊唐樓裡。現已八十多歲的父親,本身因心臟毛病安裝了起搏器,近年來身體機能退化漸現,行動開始不便,需要的關注增加,同時,她們亦擔心起未來家父不在後小明的情況。 雖然小明暫無需特別關顧,他自己亦對當下生活感「滿意」,對未來未有多作打算,但家人相信,十年、廿年後,待其步入老年,情況又會是另一回事,其他家人亦有家庭,或未必可以抽到足夠的時間、資源去進行長年的照顧。 陪同受訪、與鄭小姐交往十多年的李先生指出,近年社會發展急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殘疾人士只會更被邊緣化。鄭以其家庭聚會為例,過去可能是一星期一次,現在要三、四個月才一次,「個個家庭係不得閒」,故需為小明尋求外力援助。 醫療是首先憂慮到的問題,鄭小姐說,雖然政府年中公布殘評證將有免費衛生護理服務,但涵蓋的範圍則未見有具體說明。她指出,礙於殘疾人無法投保,相關醫療費用持續支出,長遠始終不是一件輕鬆事,不是人人都可以長期負擔,確需要政府介入解決。 另一項較關注的,就是小明的居住問題。鄭女稱,現時居住的舊樓已有一定樓齡,若要到居高不下的樓市去購置私人住宅也不切實際,一般安老院舍亦不支援智障人士,故希望有更多針對性的院舍服務,給小明日後可以容身。她也坦言,相關資訊不足,不清楚供應、輪候以至申請資格等情況。 對於政府早前有意在內地開辦有關院舍,鄭李倆人均表反對,認為現時在有土地資源下,這樣的安排有如「放逐」,令智障人士與本澳社會隔絕,實是最差的選擇。 小明的汽車清潔工作每月有二千六百元的薪水,連最低維生指數也達不到,即便年底可發放到一年六千元的殘疾津貼,平均也只是每月有三千一百元,也還是給即將實行的三千二百元最低維生指數比下去,顯無法應付生活開銷。 她們笑言,過去政府對殘疾人士扶助近乎是「零政策」,關注欠奉,連一般正常人的福利都比他們多,「我們正常人失業,有失業救濟,有最低工資補貼,但留意下,反而他們這群(殘疾人士),調轉頭,係無任何嘢!」 李先生表示,在現今社會發展速度下,弱勢社群根本無法跟上,政府應設法讓其可過得「舒服些」,當中解決醫療和居住需要兩項最為重要,其次是「食」和「行」的問題,更進一步,就是持續進修,最後就是協助融入社會,補貼支持他們就業。 雖然,這難以要求政府短期內推出全部有關措施支援,一步到位,但希望在數年內可做做。若能按此先後緩急去逐步推行,投放資源。這樣,勢必可改善包括智障人士在內的弱勢群體生活,對其家庭,對整體社會發展起連鎖的正面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