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 戰爭與和平

2013-05-24

金門炮戰。打足二十多年,曾成戰爭「經典」。如今國、共和諧,打通「小三通」,金門又轉成開放旅遊最前線。筆者訪金門,看到戰壕變成觀光點。感受了戰爭與和平之改變。  

金門人多放洋在外 「固若金湯  雄鎮海門」,故名「金門」,這就是金門島名字之來源。這個由唐、宋以來就是福建省的第三大島,直至九十八年前的民初年代,才獨自設縣。開山袓為牧馬監陳淵,他於八百年前的唐朝,帶領陳、蔡、李、許等十二姓氏牧民,來到金門島,開山劈石,墾地農耕,直至今天,全島的人口已繁到十二萬。但因金門地「瘦」,不利農耕,自古金門人,多喜外闖,百多年來,不斷放洋,如今,身在海外的金門人己達百多萬。比老家還多十多倍,光在東南亞一帶也有十多萬。年前筆者 遊富國汶來,便見到不少金門老鄉。居住金門人最多的,卻是台灣島,粗略估計,接近百萬。 形如啞鈴狀的金門島,東西長約二十公里,南北最窄處,約僅三公里而已,總面積達一百五十多平方公里,約比澳門大五倍。「地廣人稀」,說到生活環境,則比澳門悠閒得多。 親身遊金門,感覺有如十多年前的氹仔舊區。矮房子、窄老街,民風純樸,生活簡單,人情味濃,物價比澳門還平宜一些。 金門島距離大陸褔建海岸約三海里。有如澳門媽閣廟往路環島之遙。距離最近處,僅二千三百公尺,金門「前線」大擔島,望向廈門市,清晰可見,順風時,兩地可聽到對方用大喇叭播放的「心戰宣傳」。  

曾記否隔海炮戰 四九年,蔣介石退守台灣,解放軍在「解放全中國」的號令下,曾佔領金門島。兩軍曾作殊死巷戰,戰況慘烈,「國軍忠勇衛土」最終「將共軍驅回彼岸」。雙方曾展開世界聞名的「八‧二三」隔海炮戰,更由五十年代打至七十年代。直至北京坐上聯合國席位,視台灣為地方政權,方停火「不打自己人」。 金門的老鄉猶有餘悸的憶述:當年大陸隔日發炮打向金門。用大喇叭預先宣布,待民眾躲避好,方才發炮。驚天動地,有時一日發炮逾萬響,打得金門島,由翠綠變灰黃。 炮戰結朿後,滿島炮彈,勤勞靈活的金門人,即「廢物利用」,把炮彈殼之鋼材改製成鋼刀,從此,金門新創了一現代土產,「金門鋼刀」,名揚寶島。島民吳潮熙便是第一「刀王」! 除了戰爭「土產」外,金門島的天然土產則為瓷器,因金門島盛產高嶺土。以土製瓷,質量甚佳,民眾喜愛。另一土特產,則為高樑酒,因金門島天氣水土宜種高樑,島民釀出高質高樑酒,並以優質美觀瓷瓶藏之,劉彾甚喜,金門高粱酒,風行台灣。  

朱熹理學教化金門 遊覽於金門島中的縣府金城鎮,民風樸實,禮義勤懇。老太太說,金門自古,禮義之鄉,因宋代大儒朱熹,曾教化於金門,更開設浯江書院,鄉里子弟,爭相向學,苦學成風,文風鼎盛,屢出俊彥,歷朝以來,曾出進士、舉人,凡四十三子,中舉比例,全國各地中,名列前茅,可謂書香之地,子忠婦節,金城鎮舊市街中心,立有一方御賜「邱良功毋節牌坊」,為清帝表彰衛國驅倭寇海防武將邱良功母子。邱母守節育子衛國功績,成為典範。  

當年敵人‧今日貴賓 除了大量古代歷史名勝,金門縣還有不少近代新開放的旅遊景點,包括紀念國共戰爭國軍將士偉績的莒光樓,多個當年炮戰的炮台及海軍岩石坑洞基地。皆門禁大開,當年的「敵人」,現代的「貴賓」,大陸遊客,可在坦克、戰車及水下岩洞基地內爬上跳落、跑來跑去。 匆匆遊過金門島,看過海峽兩岸當年的戰火前,如今皆開放「搵錢」。筆者深深體會一句:「打死不離親兄弟」,兄弟鬨牆,各為理想,和則兩利,戰則皆傷,不如攜手,共建中華,世界名揚!     台灣環島遊之七      ‧楊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