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兩人接種國藥疫苗逾月後出現面癱

2021-07-22

【特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下稱應變協調中心)昨日表示,接獲2例受關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

第一位患者為35歲女性,於7月18日出現左側面部感覺異常、嘴角歪斜,伴左眼瞼閉合不全,前往鏡湖醫院急診就醫,7月20日經該院神經科診斷為貝爾氏麻痺症(俗稱面癱),予以對症治療後已離院,無需住院。患者曾於6月21日接種第1劑國藥滅活疫苗。

第二位患者為60歲女性,於7月19日上午出現左側面部下垂和左眼瞼閉合不全,前往山頂急診就醫,診斷為貝爾氏麻痺症(俗稱面癱),予以對症治療後已離院,無需住院。患者於7月15日曾出現咳嗽、疲倦等症狀,曾於6月17日接種第2劑國藥滅活疫苗。

由於以上兩名患者曾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有關個案將交由“新冠病毒疫苖接種後不良事件評估工作小組”作分析討論。應變協調中心強調,監測顯示本澳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後出現的“面癱”發生率並沒有較一般人口發生率高。

應變協調中心表示,貝爾氏麻痺症是由第7對腦神經(面神經)功能障礙導致的一側面部肌肉突然無力或癱瘓。此病確切病因不明,多數病人在發病2周內開始恢復面部神經,多數病人在3至6個月內可完全恢復。類固醇治療可改善預後。貝爾氏麻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過去5年本澳3間醫院(仁伯爵綜合醫院、鏡湖醫院、科大醫院)每年就診的貝爾氏麻痺症的新發病人數佔人口的比例合共為10萬分之55至61,平均每月10萬分之4.5至5.1。而至昨(20)日,本澳已接種461931劑新冠病毒疫苗,共接獲11例接種後出現貝爾氏麻痺症的報告,發生率為每10萬劑2.4例,低於一般人口的每月發生率。

應變協調中心重申,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指的是注射疫苗後,發生任何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這些事件有時序相關(接種“後”發生),但不一定存在著因果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