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學者籲以『亞洲人權共識』回應話語霸權

2022-11-28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 張素)為期兩日的“亞洲人權論壇——環境、氣候變化與人權”國際研討會27日閉幕。在這場有來自亞洲20餘個國家及地區的專家學者參加的論壇上,多位學者呼籲亞洲國家凝聚人權共識,回應西方國家話語霸權。

破解人權單一視角

“一方面,他們說‘尊重人權’。另一方面,他們又在其他國家顛覆政權,甚至謀殺民眾,導致人權災難。”會上,印度尼西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赫魯•蘇塞托(Heru Susetyo)說到美西方國家的“雙重標準”。

如其所言,美西方在自身人權狀況不斷惡化的同時,頻頻以單邊主義行徑在全球製造新的人道災難。“西方人權觀受到‘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已經形成思維定勢,比如一些國家動輒使用武力制裁。”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孫平華說。

這位長期研究人權的學者分析,從實踐來看,美西方國家並不是真正關心亞洲或其他國家的人權成就,而是試圖站在道義制高點,將人權作為打壓他國的工具。面對這種話語霸權,亞洲國家必須尋求更多共識,破解看待人權的單一視角。

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常健也有相同看法。他說,西方價值長期居於主導地位,“亞洲聲音”未能得到充分表達,往往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亞洲國家迫切需要根據亞洲的文化傳統和現實需要凝聚人權共識,向世界闡釋亞洲價值理念的正當性。

形成共識已有基礎

亞洲國家構建人權共識已有不少基礎。例如,通過《阿拉伯人權憲章》《東盟人權宣言》《亞洲國家人權憲章》等文件,人權共識以次區域、跨區域等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凝聚和表達。

但若想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比如類似於歐洲、非洲等地區建立人權相關機制性安排,與會學者普遍認為,亞洲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亞洲國家之間面臨著意識形態分歧、領土爭端、戰爭歷史問題等,克服障礙、達成共識,需要更合理的目標和更有效的策略。”常健說。

中國發揮積極作用

多位學者呼籲亞洲國家抓住當前機遇,採用合適的方式積極構建亞洲人權共識,並且以此促進各國政治互信、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安定。

“亞洲有著自己的人權觀,比如,通常將集體置於個人之前、更強調共識而非衝突、尤為重視政治穩定和經濟增長等。”赫魯•蘇塞托說,中國、印尼等本地區人口大國應在討論“亞洲人權共識”時積極發聲。

尼泊爾普萬查爾大學加德滿都法學院教授兼執行主任尤巴拉伊•桑格拉(Yubaraj Sangroula)在發言時援引了“天人合一”“大同小康”等中國哲學思想。在他看來,中國、南亞的哲學家們不乏對人性與人權的思考,這些對於當下具有啟示意義,“更好地汲取東方哲學思想,才能實現人權理念的‘去殖民化’。”

孫平華舉例說,中國代表張彭春當年參與起草《世界人權宣言》時秉持儒家哲學思想,尊重文化多元主義,換言之,現有的國際人權話語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人權理念和主張。“人權並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他說,為建設一個更加合理公平的國際人權治理新秩序,中國各界還將繼續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