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3286號

2023年02月10日

星期五

土地信俗展

2023-02-10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誕,土地誕活動是澳門市民最廣泛參與的傳統民間信俗之一,由千家萬戶多有供奉土地爺爺便可得知。每屆土地誕,澳門多個地區有關團體,都會舉辦有特色的賀誕活動,土地誕活動一直以來是澳門民間傳統節慶盛事。

在民間社團推動下,土地信俗於二零一七年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二零二一年,『澳門土地信俗』更獲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讓大眾更深入了解土地信俗文化,澳門博物館聯同本澳多個民間團體,一同徵集了各類與澳門土地信俗相關的文物,向公眾展示,土地信俗與民間信仰關係。

傳統節慶盛事土地誕

由文化局舉辦,正在澳門博物館內舉行,題為『福地祥凝──澳門土地信俗』展覽,展出了土地信仰與風俗相關的物品。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在展覽開幕儀式上指出,澳門的土地信俗延續自中華文化的祭祀社神習俗,現存於本澳各區街道內的各式土地神壇,以及散布在市內民居、工商店舖門前的土地神牌、土地神像,皆是澳門土地信俗豐富的多樣表現,而街區內各式的土地神壇的建立,更是本澳華人傳統聚落的興起,與及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圍繞各土地神壇的日常祭祀及賀誕活動,是藉由土地信俗的助力社區團結,與及溝通內外社群的重要載體,承襲至今,已成為澳門社會民俗中重要的祭拜和節慶活動。

時至今日,土地信俗在澳門香火不斷,生生不息,體現了澳門民俗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展現了互助與和諧的文化價值觀,當局期望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讓土地信俗文化獲得更好的保護與承傳。

延續中華文化祭祀社神習俗

『福地祥凝──澳門土地信俗』展覽,共分四個部份,分別為『地載之德』、『世代相承』『萬家歡慶』和『德蔭閭閻』,當中『德蔭閭閻』內容就道出;澳門的土地神壇、龕和廟,除了是祭祀土地神的地點,更是日常生活中溝通與連結社區內外的場所,並由區內街坊興辦籌建,其修護、日常祭祀及節慶活動,也由該區內街坊協助打理,使之成為促進社區內居民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載體,更是移居他處原社區居民的感情紐帶,部份街坊更就此成立了相應的社團組織,這些社團以圍繞土地神壇的管理工作為核心,其中一些更透過參與社區管理、辦學,舉辦敬老活動等,助力社區乃至澳門的社區發展。

文內又指出,這種自發的凝聚力,是土地信俗得以傳承及不斷發展的動力,而社區組織也在培養新一代認識與承擔土地信俗的工作中發揮使命,文中

反映出土地信俗展現了互助和諧的文化價值觀。

展覽的物品包括有書籍、碑文、照片、神像、祭祀及賀誕物品等,例如雀仔園福德祠公所中葡文對照『澳督慈恩惠愛紀念碑』的複製品,紀念碑是於清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年)四月吉日由雀仔園坊眾所立,內容指土地祠因昔年修泊道路工程,獲當時的澳督羅沙批准遷祠至該處(雀仔園馬大臣街與羅憲新街交界)。

除碑文,多種土地爺爺神像、神位、龕、土地爺爺的服飾外,展覽內容中還有『澳門常見土地神神主』,讓大眾更認識拜土地神包括有街道上安放的『社稷壇』、以石為土地神主的『石主』、土地公公及土地婆婆神像、『后土龍神神牌』等,使大家更了解土地信仰。

除此之外,展覽內容還有關於認識澳門土地信仰的『教育區』,展出一些土地神壇、社稷壇和龕的複製品。

  『福地祥凝──澳門土地信俗』專題展覽,展期至今年四月廿三日,澳門博物館開放時間為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逢周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