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勝大莊總裁:向世界宣揚中華藝術之美

2016-06-27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電】(中新社記者 石龍洪)二十多年前為何畢加索、梵高的作品動輒拍出幾千萬美元高價,而中國書畫名作至多隻能賣出幾萬美元低價?

在台灣有很高聲譽的台灣勝大莊文化企業集團總裁李志仁認為,造成上述反差除國家強弱外,主因在“文化之戰”。一國傳世藝術品身價意味著對其背後文明的認可度,在西方主導下,中國書畫長期被“貶低”。

一襲唐裝、談吐儒雅的李志仁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談及其過去數十年藝術投資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心路歷程。

李志仁祖籍福建,生於台灣。上世紀80年代,他將筆墨產品遠銷歐美、日韓及東南亞,有“筆墨大王”的稱號。

筆墨事業之外,鍾情中華傳統文化、年輕時就與張大千、莊嚴、黃君璧等國畫名師交往,李志仁將目光轉至藝術品收藏。

他觀察發現,“二戰”後百廢待舉的歐洲力推藝術品投資,大幅提昇藝術品價格,也提高了民眾對藝術的關注度、鑒賞力,起到文藝普及效果。

受此影響,李志仁30多年前就在台灣喊出藝術投資的口號,並先後創辦美術館、珍寶館及藝術品投資、鑒定鑒價、交易中心等,逐步打造了一個勝大莊“文化企業王國”。

為何做藝術投資?李志仁認為,除提昇個人文化藝術品位、生活情趣外,更重要的是它增值潛能大。

他認為,藝術投資須滿足三個原則:一要買傳世藝術品,二要謹防贋品,三要買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原創藝術品。傳世藝術品又須滿足三個條件:筆墨靈動,自成一家,具時代感。“從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到林風眠、吳冠中,無一不具備這三個要素,因而其作品能傳世,有經久不衰的投資價值。”

“藝術品價格和國家強弱、老百姓購買力成正比”,“大陸市場非常巨大,1%的尖端富人若對藝術投資有興趣,就是1300萬人”。李志仁認為,近年來,中國傳世水墨畫在海內外拍賣成交價屢創新高,大陸也出現收藏投資熱,是國力提昇、國民文化品位提高的必然。

李志仁說,西方收藏家對中國傳世藝術品的興趣日益濃厚,認為其價格還有巨大上漲空間。

國際交易會否導致國寶、文物流失?對此疑慮,李志仁說,藝術品通常往經濟強勢的地方流動,現在強勢的是中國,從趨勢上看未來祗會有更多國寶回流。他還認為,藝術品具有了價格和市場,人們瞭解其價值後,就會更加註重保護。

1989年,在兩岸尚處於相對隔離的年代,李志仁冒著政治風險,邀請劉海粟等大陸畫家赴台交流,參與促成台灣“大陸傑出人士訪台辦法”的通過,在當時傳為佳話。

1990年,“李志仁先生書畫創作暨珍藏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展出從海外購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現代名家畫作及其創作的書畫作品,參觀者達百萬人。

2012年,定位為“橫跨兩岸,全球交易,國寶回流”的勝大莊藝術品交易中心在北京成立。李志仁希望,未來在大陸及海外建更多藝術品交易中心,藉藝術投資繼續向全球宣揚中華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