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輔助生殖具爭議 銷毀胚胎 與墮胎無差別

2018-06-11

去年十二月,政府進行《醫學輔助生殖技術》公開諮詢,且在今年四月公佈公開諮詢總結報告。

曾擔任倫理神學教授的袁偉明神父表示,從政府的角度,對醫學輔助生殖技術進行規管是負責任的做法,但是,從天主教信仰的角度,很多諮詢文本的條文是完全沒有討論空間的。因為,信仰很清晰:生命只循一個途徑出現,就是夫妻的自然交合。

人工受孕的過程中,製造的胚胎超過五個胚胎,卻不會全數置入母體,被儲蓄在實驗室內。最終,絕大多數被銷毀。「天主是生命的主宰,生命是神聖的。生命不應受到操控,不應如同在實驗室製造出來的物件。」袁偉明指出,天主教認為,胚胎是獨立的生命,銷毀胚胎與墮胎沒有分別,等同殺人。

一份針對人工受孕等問題的天主教訓導文件 (《生命恩賜》訓令) 說明:「從受孕的一刻開始,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應受到絕對的尊重,因為人類是世界上唯一依據天主肖像而受造的生物;…… 只有天主才是從始至終的生命的主宰:在任何情形之下,沒有人可以自稱有權直接毀滅無辜者的生命。」

袁偉明指出,教會理解不孕夫婦的痛苦,但是,教會也希望夫婦理解:生命不是婚姻的必然。「生命是上主的恩賜。生與死是天主絕對主導的。」袁偉明表示,渴望生育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斷不能不惜一切甚至使用不尊重生命的方法去取得。夫婦只可以在性愛中接納生命的到來。

《生命恩賜》訓令明確:「婚姻並無授予夫婦獲得子女的權利,只是授予履行生育的自然行為的權利。說有權去獲得子女,便違背了子女的尊嚴和本性。子女不是一個人有權擁有的物件,也不能被視為屬於某一物主;子女是恩賜、『無上的恩賜』、婚姻中完全白白得來的恩賜,是夫婦互相交付的活見證。……」

袁偉明表示,接受人工受孕後的夫婦,最終要決定如何處理沒有植入母體的胚胎。這些夫婦處於痛苦的困境,因為,他們知道銷毀胚胎如同殺害子女。除了生命被殺害這個基本問題外,人工受孕也引發其他複雜的倫理道德問題,例如:優生、商品化等,均需更大篇幅深入的分析及說明。

《生命恩賜》訓令由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 (時任教廷信理部部長) 於一九八七年發出,當時已提出告誡:「科技必須無條件地尊重道德律的基本準則:科技必須為人類、為人類的固有權利、為人類天賦的真善而服務。由於科技迅速發展,更須尊重上述的道德律基本準則:欠缺良知的科學只能毀滅人類。」

袁偉明坦言,教會阻擋不了立法,但有責任把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向社會表述出來,提出人工受孕所產生的負面後果。而且,教外人士的價值觀往往有別教徒的,教會不能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信念。並稱:「我們本著良心說出我們的信念,也保持開放、尊重態度與別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