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受孕 醫學界也存爭議

2018-06-11

不只宗教界,尤其是天主教指導信徒拒絕人工受孕,婦產科專科醫生黃祈恩指出,對於人工受孕,醫學界也存在爭議,不是所有醫生完全接受這做法。最大的爭議是,從婦女體內抽取卵子,讓其在實驗室培育液中受精,過程中,往往出現很多胚胎。然而,卻非全部植入婦女的體內,餘下的胚胎最終如同醫療廢物被棄置。

有意見認為,生育出來的嬰兒才是生命。黃祈恩不認同這看法,並強調,胚胎是有生命的,不容許其成長是殺害生命。他提出,早至懷孕第五週,已可從超聲波看到胎兒的心跳;第十一週後,便可見到胎兒手舞足蹈。若精子、卵子結合出現胚胎時沒有生命力,如何發展到這情況?並表示,就是有生命力,精子和卵子結合後才有連串的細胞分裂。

人工受孕兒患自閉症機會較高

黃祈恩提醒,人工受孕不只費用高昂,也存在風險、副作用。他舉例,打針刺激卵巢排卵,近則可以出現過度刺激等併發症,也可能導致婦女的更年期將來提早,甚至出現癌症等問題。還有,香港法律規限植入婦女體內的胚胎數目,在其他沒有規限的地區,為了提高成功率而放進三至四個胚胎,這就是構成多胞胎的高風險懷孕。近年,也有研究指出,人工受孕的孩子患上自閉症等疾病的機會較高。

「人工受孕不是百分百成功。」黃祈恩指出,就算是很有經驗的輔助生育中心,一個治療週期最高成功率約百分之四十。並表示,夫婦不孕的原因,百分之三十是丈夫的精子有問題,百分之二十是妻子沒有排卵,百分之十五是輸卵閉塞,餘下的百分之三十五則是原因不明。他曾在一些個案發現,夫婦不孕在於行房不足,解決這問題較簡單,增加行房便成功懷孕。

當了婦產科醫生逾十年的黃祈恩表示,見過不少夫婦是人工受孕不成功的,最後,他們卻自然懷孕。「子女是天父的禮物。在生命中,天父有很大的角色。」身為天主教徒的黃祈恩相信,每個人都有限度,醫學當然也有限度。不孕夫婦做了所有應做的,醫護人員也用了所有方法,可把餘下的交給天主。如同《聖經》所載,天主自會照料 (創 22:8)。

除了非自然方式介入生育,美國的婦產科醫生 (Dr. Thomas Hilgers) 和他的同工,早在三十多年前研究出自然生育科技 (Natural Procreative Technology)。透過觀察和記錄婦女的週期,包括經期和陰道黏液的變化,追蹤婦女的生理指標,從而分析健康狀況和生育力。年前,香港醫生呂煥玲前往外地向 Dr. Thomas Hilgers 學習,並以此方法協助不孕夫婦。

呂煥玲指出,若沒有健康問題,婦女透過觀察和記錄出來的圖表 (charting) 準確把握可孕的日子,百分之七十六在第一個週期便懷孕,百分之九十在第三個週期懷孕,百分之九十八在第六個週期懷孕。就算經過半年仍未能懷孕,觀察和記錄出來的圖表可以仔細找出問題所在,隨之展開跟進檢查和診治,提升生育力。她表示,自然生育科技可找到百分之九十的不孕原因。

自然生育科技較人工受孕成功機會更高

誠言,自然生育科技所需時間較長,大約是年半至兩年。呂煥玲提醒,夫婦往往到了三十多歲才尋求自然生育科技協助,便要與時間競賽。她建議,兩人結成夫婦後,就算無意立即生育,婦女都適宜開始觀察和記錄週期。當有意生育子女,卻在半年內仍未懷孕,應盡早求醫。並指出,外國研究顯示,逾百分之五十二接受自然生育科技的,在兩年內能自然懷孕,較人工受孕的成功機會更高。

呂煥玲也指出,向她尋求協助的不只是天主教夫婦,也有非教徒,他們希望透過自然方法懷孕。她覺得,夫婦們渴望孕育子女是出於愛,在等待的過程,有很多反思、準備、配合。經過自然生育科技而懷孕的喜悅,較非自然的人工受孕更強烈。「父母的愛帶來生命。」身為天主教徒的呂煥玲堅持,夫婦行房是愛的表達,生命由此而來。當然,行房也不一定懷孕,因為,生命始終是天主的禮物。

延伸閱讀:

自然生育科技 ── 作者:呂煥玲醫生 (公教醫生)

http://www.hsscol.org.hk/bioethics/REF/BIOnews24_201609_2.jpg

從「自然家庭計劃」到「不育治療」── 作者:程德君醫生 (公教醫生)

http://www.hsscol.org.hk/bioethics/REF/BIOnews24_201609_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