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百年大黨引領中國創奇跡

2021-07-01

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趙樂際等為受表彰的個人和集體代表頒獎。(中新社記者盛佳鵬攝)

【香港中通社6月30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陳卓儀)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的經濟也走過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經濟累計實際增長約189倍,特別是在執政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步入快車道,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

在國家統計局有記錄之初的1952年,中國GDP僅有679.1億元(人民幣,下同),目前經濟總量已超過100萬億元,40多年增長了約275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

萬丈高樓平地起,回望100年前的舊中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新中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連火柴都要進口。中國在執政黨的帶領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是一段摸著石頭過河、靈活應變、融入全球發展的歷史。

在百年歷程中,改革開放無疑是共產黨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偉大決策之一。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余淩曲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經濟體制的改革讓中國從計劃經濟朝向市場化發展,經濟實現了後發優勢,40年來一直在追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

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679億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居全球第11位。改革開放大門開啟,經濟大踏步前進,1986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又跨過50萬億元台階。

中國經濟發展奇跡,離不開執政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念,這不是一句空口號。余淩曲表示,作為追趕型的經濟體,中國路徑明確,改革開放後產業政策轉型為以出口為導向,充分利用人口優勢,參與國際市場,從一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到後來的世界工廠,這個發展模式也成為越南等國家的學習經驗,『而制度優勢帶來的政治和社會穩定,是東南亞許多國家沒法參照的,這也是中國仍能繼續吸引投資的原因』。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兩個百年』目標:中共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中共迎來成立100周年之際,儘管經歷了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共產黨通過組織定向幫扶、對接工作崗位等細緻方法,讓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1949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名義增長600多倍。中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從『一窮二白』到消除絕對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奇蹟。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共產黨仍能實現百年目標,並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看到,抗疫中的核酸檢測、隔離措施、疫苗接種等工作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共產黨的強大細密組織能力。經歷這場『戰疫』,百年大黨又創造了一大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