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中國『史上最難』的防疫『難』在哪兒?

2020-02-27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電】(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張素 李京澤)“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最高領導人23日作出這樣的判斷。

這一判斷也得到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的認同。那麼,中國“史上最難”的防疫究竟“難”在哪兒?

難控制、難切斷、難保護

聯合專家考察組中方組長、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專家組組長梁萬年24日指出,從傳染源控制、傳播途徑切斷、易感人群保護三方面來看,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新發傳染病、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比,此次疫情確實防控難度最大。

首先是“難控制”。同為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此次疫情很容易讓人回想起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然而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傳播力高於SARS病毒。梁萬年說,SARS病人幾乎都發燒且是高燒,可以很快識別出來以控制住傳染源。而新冠病毒有很大隱蔽性,“不僅有輕症、普通、重症、危重症患者,還有無症狀感染者”。

中國醫師協會全科分會會長杜雪平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無症狀感染者增加了疫情傳染的風險,也讓疫情監測和防控變得更難。

其次是“難切斷”。核酸檢測“假陰性”現象頻發,陸續出現了潛伏期過長,或咽拭子檢測為陰性而糞便標本檢測為陽性的特殊案例,足見新冠病毒之“狡猾”。

梁萬年提到,臨床表明不少病人前期病情進展緩慢,可能在一周以後突然出現變化,“體徵和症狀並不成比例”。

“此次疫情發生在春節前後,大規模人口流動,也給疫情防控增加了難度。”杜雪平說,全國所有省份均有確診病例,這在傳染病史上也不多見。

第三是“難保護”。一方面,至今還未研發出具有針對性的藥物和疫苗。另一方面,新冠病毒對老年人、有基礎疾病患者的致病力較強,加上前期預計和準備不足,加劇了疫情防控難度。

廣西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卓家同對本社記者說,確診人數近8萬人,死亡人數超2000人,31個省份啟動一級應急響應機制,1500萬人口的城市封城一個多月,這些“歷史之最”足見防疫之“難”。他認為,沒有疫苗和精準的藥物,一切都在摸索中進行,更考驗著醫務人員的水平和各級政府的管理調度能力。

中國迎“難”而上有何啟示

面對種種難題,中國採取的防疫措施改變了新冠病毒的流行軌跡,使新冠肺炎未構成全球“大流行病”。受訪專家對此給予肯定的同時,也在思索未來如何“排難解紛”。

卓家同認為,未知病毒層出不窮,基層醫務人員祗要發現疾病出現“人傳人”現象,就應將其當作烈性傳染病嚴陣以待,採取相應措施,而不能等實驗室分析病毒得出結論以後才採取措施。

“在最短的時間發現傳染病、在傳播的窗口期阻截病毒依然是個世界性難題。”卓家同說,如今傾全國之力才得來的疫情好轉局面來之不易,促使我們反思。作為一名疾控專家,他呼籲讓上報機制變得更靈敏,建議培養更多能去現場、去基層解決問題的人才。

多位專家注意到,社區防控本應成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但從實踐來看,基層醫療人員短缺仍是一個“老大難”。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坦言,此次疫情顯示出基層防疫的薄弱,如武漢前期出現大量病患集中前往大醫院就診的情況,如果社區醫療能力較強或家庭醫生制度完善,既可以減少醫療機構過載,也將避免醫院交叉感染。

杜雪平建議,疫情過後應考慮如何加強包括鄉鎮醫院、城鄉公共醫療衛生中心、公立醫院在內的各方面醫療機構的人才建設。她直言,儘管業內多年呼籲培養基層醫院全科人才,但基層人才流失明顯,建議通過待遇、晉升等激勵機制,鼓勵全科醫生駐守基層,讓他們可以在疫情初期吹響專業的“警戒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