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澳聖母村承載本土歷史文化 顧

高勝文提三建議倡平衡保育與發展兼

2021-01-21

高勝文

九澳聖母村(資料圖片截自市政署)

【特訊】全澳第三批不動產評定公開諮詢即將結束,而是次待評定的九澳聖母村,由原九澳痲瘋院舍、七苦聖母小堂及其他附屬構築物組成,現已完成修復及開始再利用。身兼澳門地區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及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的高勝文表示關注,他向政府建議九澳聖母村應平衡保育與發展。

九澳聖母村具多重歷史意義

高勝文表示,路環九澳屬澳門早期工業遺址,早於17世紀初,此處已是主要的採石場,回歸後,採石業才因城市的發展而失去踪跡;九澳聖母村的形成源於痲瘋傳染病,痲瘋是早年肆虐澳門的傳染病,據考究,1568年葡國籍耶穌會會士賈尼路來到澳門,創立了聖拉扎祿痲瘋病院(今瘋堂斜巷望德聖母堂側),為中國第一間痲瘋病院,也是中國首間傳染病醫院,有特殊歷史地位,在中國醫療衛生史上更是意義非凡。後因城市發展及自然災害,於1885年遷往路環九澳,1930年新院舍落成。1963年8月,意大利籍的慈幼會會士胡子義神父到此服務近半個世紀,他倡議把“痲瘋村”改名為“聖母村”,他在服務期間,親力親為建設康樂室、七苦聖母小堂、學校、修築水池、置發電機等,至1992年社會工作局建造新的九澳老人院,痲瘋院舍才結束其醫療照顧任務。因此,這是澳門最後一所關閉的麻瘋院遺址,是研究澳門、中國乃至世界醫療衛生史的重要文化古跡,而當年創辦的兩所學校,仍一直辦學至今。

高勝文指出,從上述歷史可見,九澳聖母村不但承載着本土歷史文化,而且其文化底蘊深厚、資源豐富且別具特色,是一處能同時體現澳門的早期工業、醫療衛生、社團發展及教育等方面歷史的場所,具多重歷史意義與保育價值,建議九澳聖母村應平衡保育與發展。

提三建議呼籲平衡保育與發展

高勝文多次強調,文化與歷史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保育與發展並非對立,但在現實生活中,兩者卻長期處於失衡狀態。他希望現今社會不應只看重經濟發展,而應兼顧社會責任,包括環境保護、文物保育及社會關懷等。

對於九澳聖母村的保育與發展,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除遵從現有規章指引外,可參考《布拉憲章》、《威尼斯憲章》、《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等國際及國家文物保育指引,視實際情況採取保存、保養、修復、重建、再利用等一種或結合多種保育建築物的方法。如盡量以“修舊如舊”方式進行修復,回復九澳聖母村早期的面貌、給合社企或企業營運模式對建築物進行再利用,政府加以監督及支援,以平衡保育與發展;二、以聯合保育的方式對分佈位置相近的文物作串連保育,同時,完善周邊的配套規劃,使之成為獨特的文化教育片區,以彰顯“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優勢;三、因文物建築接近民居及學校,建議日後作持續咨詢及評估,避免因過度開發而造成影響,最後,針對附近存在一定危險性的九澳油庫,也建議及早制訂防災方案,以保文物及人們安全。